《老子他說》64章 其安易持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長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看起來這些文字很美,常會輕易把它讀過去,其中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原則,尤其是在政治哲學(xué)上,如果想立功創(chuàng)業(yè),就要注意“其安易持”這一點。這是什么意思呢?是說平常的事情,如果要繼續(xù)保持平常是非常難的。所以十多年來,我給人寫信,最后的祝福語都是寫“恭祝平安”。人生最難得是平安,人生平安就是福氣。古人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人的一生,不是煩惱愁苦就是生病,今天感冒,明天腿痛抽筋,都在生病。所以平安最難,永遠(yuǎn)保持平安前進是最困難的,真能保持平安,才能保持長久。

宜未雨而綢繆 勿臨渴而掘井

“其安易持”,無論是個人事業(yè),或者天下國家大事,要能求到長治久安,就很不容易。政治的處理或者公司、行號能保持永遠(yuǎn)的常態(tài),沒有大的變動,已經(jīng)是莫大的功勞了。創(chuàng)業(yè)艱難,守成也不容易,能夠保持到長治,“其安易持”,做到平安,才容易保持長久。

“其未兆易謀”,一件事情,國家大事與個人事業(yè)都如此,當(dāng)一個兆頭還沒有發(fā)生時,一個現(xiàn)象還沒有出來以前,容易想辦法,這是老子“為無為”之道。為什么中國歷史上,每逢亂世出來平亂的大半都是道家人物?因為他能夠把握“未兆”的原則。一個社會看來很安定的時候,在道家的觀點來看,卻正是可怕的先兆。比如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國富兵強,生活富足,然而在我們看來正是很令人擔(dān)憂的。因為后一代的青年,不知道困苦艱難,沒有受過挫折,社會國家一旦發(fā)生問題,馬上抵抗不住了,這是很嚴(yán)重的。

“未兆”,就是“兆頭”之前。我們可以引用兩句古詩:“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萬木無聲知雨來”,這比氣象臺還要靈驗。夏天雷雨要來之前,高樓上的風(fēng)先來,接著就是雨了,風(fēng)先雨而來,這是“兆頭”。什么叫“未兆”呢?就是當(dāng)兆頭一點影子都沒有時,也就是“萬木無聲”的時候。有人希望學(xué)到求雨的方法,我告訴他們不必求,因為臺灣只有這么一點地方,縱然求雨有靈,一場大雨又可能鬧水災(zāi)了。因為他們都是虔誠的佛門弟子,我叫他們只一心念佛就行了,不幾天果然下雨了。當(dāng)時我站在高樓上,極目所視,各馬路上的樹木連樹葉也沒有一片動的,那股悶氣太悶了,地球的氣向上蒸,慢慢碰到冷氣流,當(dāng)然會下雨。如果夏天登山或者在野外健行,忽然碰到很悶熱的天氣,樹葉子動都不動,那要曉得,后面馬上來的是一陣大雨,這就是“萬木無聲知雨來”。

所以講中國哲學(xué)很難,詩與詞中就有高深的哲學(xué)道理,因為中華民族非常愛美,尤其對文字的美更講究,常把最高深的學(xué)問放在詩詞之中。如果只當(dāng)文字欣賞那就體會不出來了。我經(jīng)常說,欲懂中國哲學(xué),必須要先懂詩詞,先懂歷史,就是這個原故。

剛才講到“萬木無聲”就是“未兆”,沒有一點下雨的影子,這時候就應(yīng)該“知雨來”,曉得不久要下雨了。如果要出門,就趕快帶雨傘。遇到天氣很悶的時候,有同學(xué)出門,一定問他到哪里去,倘使他走得遠(yuǎn),就吩咐他帶雨傘。不聽話的同學(xué),心里一定在笑,老師神經(jīng),這么大熱的天氣,叫我?guī)в陚悖∑鋵嵖v然不下雨還可以擋太陽,帶雨傘總歸是好的。幾十年前出門讀書時,老祖母一再叮嚀帶雨傘,

夏天出門則叮嚀帶棉襖。在那個時候出外念書,不像現(xiàn)在是臺南到臺北來讀書,幾個鐘頭就到了。當(dāng)年交通困難,往往三兩天以上的路程,說不定在路上忽然來一個寒流,所以夏天出門帶棉襖,就是“其未兆易謀”。小至個人創(chuàng)業(yè),大至于治國平天下,就是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四個字——“深思熟慮”。要好好的想,深深的思考而熟慮,不能馬虎,也就是老子講的“圖難于易”。

閑棋一著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一個很脆的東西,容易破碎,所以越脆的東西越弱,容易打破,破碎后變成又多又細(xì)小的微末。

這幾句話,深刻發(fā)揮的話,要引證很多歷史的故事,尤其在政治策略方面,古人用得非常多,尤其學(xué)道家哲學(xué)的人,運用得更為巧妙。有先知的人,用智慧預(yù)為防止可能發(fā)生的問題,使社會能夠得到長久的安定。所以,一個大政治家處理事務(wù),如果決策完善,則功德無量,所造成的影響不止一個地區(qū),不止幾十年。有時候好的政策可使社會安定幾百年之久,其中的道理,都是在這個地方。

“為之于未有”,真正做事業(yè)的人,在開始還沒有一點影子的時候,已經(jīng)把基礎(chǔ)打好了,這就是高明的人在處事。那和下棋一樣,好像隨便下一個不相干的棋子,這顆棋子,文學(xué)上形容叫做“閑棋一著”。什么叫閑棋?下的這個棋子沒有道理,可以下,也可以不下。忽然放一個棋子在那里,看來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一著閑棋,而實際上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預(yù)先計算的。多年以后,發(fā)展到某個階段,這里已經(jīng)有預(yù)先的準(zhǔn)備,起了大作用,收到大功效,政治上則可以使天下不亂。這就是“為之于未有”。我常常要同學(xué)們?nèi)プ瞿承┦拢腥擞X得我啰唆厭煩,有些同學(xué)問這是什么意思,我告訴他們,一旦發(fā)生問題就大有關(guān)系。這就是“為之于未有”,問題沒有來,但要先做安排。

“治之于未亂”,大政治家在天下未亂的時候,已經(jīng)把亂源,亂的根源先平掉了。社會上有人犯罪,把犯罪的人捕獲,繩之以法,不錯,執(zhí)法的人很有功勞。但是,真正的大功勞是使人根本不會犯法,這就是法治的道理,出于道家的精神。所以“立法”的目的,能使民眾不會犯法,那就是天下之大法;等到人犯了法再去懲罰,已經(jīng)是下策,不是上策了。上乘道是“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可是如何做到呢?其中就有大學(xué)問了。

萬丈高樓從地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原始森林中,有如阿里山的神木,一個人抱不了,要許多人聯(lián)手合圍才能環(huán)抱。這樣的大樹如何長大的?“生于毫末”,也是從一株秋毫小苗長起來的。初生嬰兒身上的毛,若有若無,叫做毫毛,在毛的頂巔上一點點,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叫做“毫末”。樹苗剛剛生出來的,也是毫末一樣。

講到這里,我也經(jīng)常引用古人這首詩,鼓勵青年們要注意,這首詩可以背起來:

自少齊埋于小草 而今漸卻出蓬蒿

世人不識凌云干 直到凌云始道高

人不要動不動想去自殺,我一點都不同情這種人,沒出息嘛!父母給你一個身體,不能做頂天立地的事情,想不開有什么用呢?看了古人這首詩,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這一首詩是哲學(xué),所以中國的哲學(xué)都在詩里,雖是寫一棵松樹,實際的意思是要我們懂得人生。山上一棵大松樹,大陸上有些古松,在空中看來像一條龍一樣。這棵松樹在小的時候,“自少齊埋于小草”,如老子說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它與一般草一樣,種在那里。它緩緩慢慢地長出來了,漸漸出蓬蒿,頂天立地,像阿里山那棵神木一樣,許多人對它還要燒香頂禮膜拜呢!

可是,當(dāng)這棵樹小的時候,看它很平凡。“直到凌云始道高”。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曉得看前因;等到樹木長到天一樣高,仰頭來看,頭上的帽子都因仰頭掉下來,這時才說:哦!好高啊!絕不會在幼小的時候看出它的高,這就是人生。所以,青年同學(xué)們要注意,人貴自立,要自己站起來,不要剛剛出頭,就想要別人贊美你高,那是高不起來的;等自己真的長高了,別人自然會說,好高啊!

這說明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解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另外一首詩,我也經(jīng)常引用,要青年同學(xué)們注意:

雨后山中蔓草榮 沿溪漫谷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 自得天機自長成 這些都要背熟,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高歌一曲,困難所產(chǎn)生的苦悶就化解了,也得到無比的鼓勵;這和祈禱上帝或跪在菩薩前面一樣的好。一陣大雨過后,到山中一看,沿著山谷流水邊,蔓草已經(jīng)長出來了。這些草也不靠人澆肥料,無人幫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滿山滿谷在生長,那是自得天機,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來的。一個人的成功,也須具備這樣大的勇氣。

這兩首詩,我從小幾歲背到現(xiàn)在。有時候,自己碰到真正困難的事情,念佛、禱告上帝仍無法定下來的時候,“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要有這個勇氣,要有這個魄力,這才真是懂得中國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別人的恭維,要自己站起來;能站起來,自然有人仰頭看,叫好拍掌的都來了。可是到那時候,千萬不要受到掌聲的影響,試看那大樹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燒香膜拜,大樹也是置之不理啊!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所謂“九層”,中國文化古代就是抬高樓。九層并不代表“九”,代表的是數(shù)的極點,從一開始,最后的數(shù)字是九;到十又是另外一位數(shù)的一,所以數(shù)的最高是九。《易經(jīng)》的數(shù)理哲學(xué),最初是“零”,零代表了沒有數(shù),也代表了無數(shù)、不可知之?dāng)?shù)、無比、無量,所以零代表的是“空”,也代表了萬有充滿其中。而數(shù)的極點就是“九”,“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最高的建筑也是從地上開始建造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也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

智慧 從勢 待時

下面的二句很妙,“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一個人太懂得有所作為,反而會失敗。為什么呢?孟子也講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一個人種田,種下以后,天天去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心里很急,干脆幫忙把禾苗拔高一點。被他這樣一拔,結(jié)果稻子都死掉了,這是說有所作為反而失敗的道理。必須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時要分秒必爭,有時則是分秒不可爭。必爭者是我們?nèi)俗约悍置攵家Γ徊豢蔂幷撸驗闀r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來就希望天黑,這是不可能的,太陽的躔度是一點一滴慢慢來的。

我經(jīng)常以自己的經(jīng)驗以及年輕時的感受,替青年們著想,所以勸青年人見事慢慢來,大概要等十年以后再看如何。當(dāng)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你這樣子大概三十歲或許會有成功的希望。聽了這話很灰心,好泄氣,以為還要十年的時間,哪能等那么久!誰知道一回頭,現(xiàn)在都已過了幾十年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有自己去體會,急是急不來的。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空兩個因素是無法忽略的,盡管急切,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忽略時間與空間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種程度不可,結(jié)果只有“失之”了。這是因為有為而失敗,不是“為無為”,所以是“執(zhí)者失之”。

但是,你不要受騙,不要固執(zhí)這個原則,因為,天下事不斷在變,時空也不斷在變,天地萬物一切人與事都是隨時在變,隨地在變,沒有不變的。有時講錯了話不禁臉紅,轉(zhuǎn)念一想沒有關(guān)系啊!就不臉紅了;再過片刻,自己還越想越有道理,還有支持自己的理由呢!所以時空隨時在變,若執(zhí)著呆定不變當(dāng)做法則,就錯了。

“執(zhí)者失之”,抓得太緊也是錯的,“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這是告訴我們?nèi)松笳軐W(xué),也是做人做事的一個大原則。他說我們上古圣人有道之士,懂得了這個原則,“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所以圣人是處“無為”之道。什么是無為之道?就是“為無為”。千萬把握這個重點,否則很容易誤認(rèn)“無為”等于什么都不管。我們這一代,很多講哲學(xué)的人,解釋老子“無為”就是萬事不管,這種解釋影響了這一代青年,使他們走上錯誤之途,那是可嘆的事。圣人因為懂得無為之理,不積極求有所為,所以他不敗。

“無執(zhí)故無失”,因為知道宇宙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化,所以圣人不固執(zhí)成見,而是隨時應(yīng)變、通變。人事更是隨時都在變,每一剎那都在變易之中,最重要的是知道應(yīng)變;應(yīng)變還不行,要通變,配合變?nèi)プ儯@就是“為無為”。圣人因為能“無執(zhí)”,能應(yīng)變、通變,不執(zhí)著,所以,他不會失敗。

將成功時反致失敗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圣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為圣人。佛經(jīng)常拿“無常”的道理示人,大家同樣研究佛法、佛學(xué),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鏡,對于世間的無常都持悲觀的看法。實際上,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講的“無常”,就是中國文化的“變”,天地萬物沒有不變的,不是永恒固定的。所以,生死是無常,人有生就有死,就變?nèi)チ耍@是必然的變?nèi)ィ越涛覀冋J(rèn)清這個“變”。《易經(jīng)》講變是個基本原則,印度文化講的是“現(xiàn)象”,叫做“無常”。一般圣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永遠(yuǎn)是成功的,不會失敗。

“民之從事”,這個“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場,是指老百姓而言,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釋為“人類”。一般人做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快到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爬樓梯還剩一階就要爬到頂上,突然跌下來,骨頭也跌傷了,照X光打石膏,這是“幾成而敗之”。做一件事情,無論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快成功會使自己昏了頭,一高興,眼前的成功反而成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縱然不死,卻要再重新開始了。所以說一般人多半是“幾成而敗之”,在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

但是,要注意“幾”字,再進一步做更深一層的講,成敗都有它的先機,有它的關(guān)鍵。先機是什么?是“未兆易謀”那個兆頭。一件事情的成敗,常有些前后相關(guān)的現(xiàn)象,當(dāng)你動作的時候,它已經(jīng)有現(xiàn)象了,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如能把握那個“機”,就不至于失敗。所以,一般的人們“幾成而敗之”,是因為把壞的機看成成功的機,自己看不清楚,結(jié)果失敗了。這是進一步解釋“幾”的道理。

我經(jīng)常說中國文化包括《易經(jīng)》以及孔孟、老莊等的思想,中國與希臘、埃及、印度為四大古老民族的文化。這四大文化體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注重因果律。再進一步研究,為什么這四大古國文明都有這個共同點呢?那就要注意上古以及遠(yuǎn)古時期了。這也就是說,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可能文化已經(jīng)發(fā)展到最高智慧的共同結(jié)晶了。在人類文化達到最高智慧的冰河期時,地球毀了,剩下來少數(shù)的人類,則把先民文化結(jié)晶的一點原則留傳下來。我經(jīng)常說,《易經(jīng)》八卦的圖讖就是這樣來的,那個所謂的伏羲,是恍兮惚兮一樣,搞不清楚是從哪里來的。

老子再告訴我們“慎終如始”,青年同學(xué)們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里,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他告訴我們,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tài)度,那個本色。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時候,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在媽媽懷抱里一樣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更要知前因后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xué)問、事業(yè)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yuǎn)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yuǎn)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yuǎn)沒有失敗,永遠(yuǎn)是進步的。

圣人的欲望是什么

“是以圣人欲不欲”,真正的大欲望是什么?就是消滅我們心中意識上小的欲望。真正做到“無欲”,一切都無所求,那是個大欲望,那是欲為圣人、超人。超人對于物理世間的一切欲望不放在心上,就因為能如此,才能成為超人,超越于一般常人。所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貨”就是物質(zhì)的東西,不要被物質(zhì)世界的稀奇物品所迷惑了。我們?nèi)俗钊菀妆晃镔|(zhì)所騙,鈔票、財富代表物質(zhì),如被這些東西騙著,人生就變得有限了。充其量多幾個錢,如果認(rèn)為有錢才能享受,那只是人的想象罷了。窮人沒有大錢,不知道錢多時的實情,假如富有真到了某一個階段,對于錢,看都不看,覺得沒有意思。當(dāng)然我們一個月收入幾萬元,覺得不錯了,覺得錢很重要,那些有多少億的人卻不曉得怎么辦才好!這么多錢干什么用?吃的穿的用的,差不多都夠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實在沒有道理。所以,圣人“不貴難得之貨”,不被物質(zhì)的東西所迷惑。

“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人們在求學(xué)的階段,要有學(xué)問有知識;其實那是半吊子,真正有學(xué)問時,中國有句話“學(xué)問深時意氣平”,學(xué)問真到了深的時候,意氣就干了,也就是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當(dāng)”。從佛學(xué)來說,大阿羅漢或者菩薩沒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學(xué)位”。成了佛叫做“無學(xué)位”。這個“無學(xué)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學(xué)位,是已經(jīng)達到不需要再學(xué)的位階了,已經(jīng)到頂,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處也是最平凡處,最平凡處也是最高處。所以,真正的學(xué)問好像是“不學(xué)”——沒有學(xué)問,大智若愚。“復(fù)眾人之所過”,恢復(fù)到比一般人還平凡。平凡太過分了,笨得太過分了,就算聰明也聰明得太過分了,都不對。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聰明得太過分。真正有道之土,便“復(fù)眾人之所過”,不做得過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學(xué)問是了解了這個道理,修養(yǎng)修道是修到這個境界。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的境界到達這個地方,與物理世界萬物一樣,“萬物”是“自得天機自長成”的,自然的成就,自然的衰敗,自然的生生不息,不加一點造作,不加一點人為。修道做學(xué)問修養(yǎng),能夠了解了這個原理,修到了這個境界,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沒有加一點人為有為的功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0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4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5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20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dāng)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1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0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dāng)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4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70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dāng)?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70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xué)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91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7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03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dāng)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翻譯(全81章)閱讀: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暖陽_1332閱讀 182,640評論 4 81
  • 前幾天我騎著摩拜晃晃悠悠路過沈北的天橋,邊聽著歌邊思考著過幾天去成都的行程安排。想到成都的大熊貓、據(jù)說辣到...
    JIAHUIG閱讀 486評論 0 1
  • 多希望自己能是誠實的人,所有想法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掩飾,所有的情感可以干脆利落的表達。自己太過拐彎抹角,什么都不想...
    小米牙閱讀 169評論 0 0
  • 今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緬懷先祖,珍惜當(dāng)下。 踏青出游依然不忘手繪思維導(dǎo)圖,為陌路知音小伙伴們點贊! 一、31號...
    lilycat閱讀 415評論 0 0
  • 1 剛畢業(yè)那會兒,我其實是一個性子比較急躁的人,說話語速也快,跟跟打機關(guān)槍似得。 曾經(jīng)還吃過一個虧:部門的一次工作...
    白小白女性生涯規(guī)劃閱讀 28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