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人生,是開掛的人生!
不自律的人生,是碌碌無為,混吃等死的人生!
自律,從來都是稀缺品。
現實往往是這樣的:
人們想要變得更好,但是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總是想改變自己,總是為現狀焦慮,卻又沒有毅力付諸行動;無論什么事,常常只有三分鐘熱度,卻又對這樣的自己表示不滿,能堅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堅持不下去”。
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
不自律的人生,是虎頭蛇尾的人生,是破罐子破摔的人生!
比如:你下定決心從今天開始要早睡早起,然而,從夜幕降臨到夜深人靜,你卻依然舍不得放下手機,依然頂著碩大的“熊貓眼”熬著最長的夜……
又比如:你羨慕別人又瘦又美,既有身材又有氣質,但卻從來沒有在早上七點前起過床,更別說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跑步和健身了。
還比如:你立志要讀書,要寫作,要學理財,剛開始像打了雞血一樣,一到真正付諸行動時,卻依然深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惡性循環”里苦苦掙扎,最后不了了之…
我想說的是:其實,真正自律,都發生你看不見的地方。
一,何為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是這樣定義自律的:
“所謂自律,就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這本心理學自助書出版于1978年,創造了美國、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跡:沒有經過出版商的任何宣傳,僅靠口耳相傳,這本書就成為了暢銷書,并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13年;它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量超過千萬冊,已經并將繼續幫助無數痛苦的人走出心理困境。
開篇第一句就指出:人生苦難重重。
確實,人的一生就是由無數問題組成的,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是選擇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呢?還是選擇怨天尤人,命運不公呢?
唯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直面人生中的種種問題、痛苦時,并將自律內化于心,才能解決人生問題、消除人生痛苦。
自律,是“開掛人生”的敲門磚!
那些自律到“變態”的人,你知道他們后來都過得怎么樣了嗎?
最近,我迷上了兩個女人:一個是陳數,一個是孫儷。
《完美關系》里,43歲的陳數,演起“霸道總裁”斯黛拉,走路帶風,要氣質有氣質,要身材有身材。
《安家》里,38歲的孫儷,一身普普通通的西裝,演活了拼命三娘房似錦,一句“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霸氣又干練。
看了她倆才知道,年齡不是女人的敵人;好身材,從來不僅僅是“瘦”。
四十不惑的年紀,為什么她們偏偏沒有活成油膩的中年大媽模樣?反而越發光彩奪人呢?
答案是——自律。自律讓她們閃閃發光。
陳數說,她堅持練瑜伽20年,只要條件允許,她每天至少抽出30分鐘練習瑜伽。
不管拍戲多忙,只要條件允許,她都保持晚上十一點半前睡覺,早上六點半起床。
孫儷也是一樣,她是普拉提的愛好者,隨時隨地都能練起來,在拍攝《安家》時,她也總是一邊背臺詞,一邊練。
當女人們普遍都在焦慮年齡危機、身材危機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天天重復著同樣的堅持:早睡、早起、運動、自我管理、規律生活。
這些堅持,一天兩天看不出什么差別,但幾年后、十幾年后,必然變成不可逾越的鴻溝。
歲月從不敗美人。準確來說,是歲月從不敗自律的女人!正如陳數所說:這些年,我從來沒有放棄過自我要求,也沒有放棄過對美好的追求!
在旁人看來,她們擁有好的資源和運氣,卻不曾看到,她們成功的本質,在于她們幾十年如一日的自律。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不屑地說,誰不知自律的結局很美好?只是臣妾做不到啊!我太難了!
二,為什么要自律?
自律:開始很痛苦,過程很享受,結局很美好。
自律是反人性的!
追求安逸才是人的本性。
人的天性本來就是好逸惡勞,喜歡逃避問題、懶惰、短視,自視甚高卻很難腳踏實地。許多才智過人的年輕人少年得志,卻因缺乏自律斷送了大好前程。
《自控力》一書中總結,“集中注意力,拒絕誘惑,控制沖動,克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人性挑戰。”大腦出于自我保護的天性,常常屏蔽掉這些問題。
越優秀的人就越了解人性,他們刻意磨練意志,好讓自己能擁有獵豹般的耐心,堅持獨立思考,擅長解決各種復雜問題。這和他們強大的自律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自律不但能讓我們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也能讓我們生活更健康,甚至婚姻更幸福。
曾經,我也是一個拖延癥晚期患者,因為缺乏自律,導致和很多“機會”擦肩而過,例如工作拖沓導致無法升職加薪;還有因為產后不能堅持練習產后瑜伽導致身材走樣等各種問題。
誰都知道直面問題和痛苦是件很累人反人性的事情,但是社會每天都在高速發展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等我們緩慢長大,如果我們不敢走出舒適區的話。
在此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完善自我。而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漸進過程,其間必然經歷許多放棄的痛苦,熬過來了,結局一定是“很美好的”。
三,如何才能做到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指出:自律是走出困境、獲得心智成熟的手段和工具。
自律,簡單地說,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的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1.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是相對“即時滿足”而言的。自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耐心等待的漸進的過程。
正如“春耕秋收”一樣,播種和收獲,從來都不是在同一個季節的。這么顯淺的道理,很多人卻始終看不透。很多時候,往往是“急功近利”這四個字,蒙蔽了人們的眼睛。
比如寫作,很多人往往容易忽略寫作其實是一個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過程。他們幻想著通過學習一些寫作技巧和套路,就能在短期內達到“變現”的目的。
這就是即時滿足心理。認為做一件事,必須馬上看到結果,才有意義。其實是過于急功近利,高估了自己一年內的能力,卻嚴重低估了自己十年內的能力。
所以,無論做什么事,如果你想獲得更持久的成就和快樂,請記得,在開始的時候,最好能降低期望值,推遲滿足,摒棄即時享樂的心態,給自己多一些成長的空間!
2.承擔責任,及時解決人生的難題
現實生活中,一旦某件事出現問題需要問責時,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選擇逃避,推卸責任,明哲保身。
但是,逃避就真的能解決問題嗎?推卸責任就真的能明哲保身嗎?
顯然未必!
當同樣的問題下次重復發生時,難道你每次都選擇逃避或推卸責任嗎?
既然如此,與其逃避,不如勇敢地直面問題,主動承擔責任、及時解決難題。這時,也許你會發現,難題并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難,你也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脆弱。這不也是一種意外收獲嗎?
3.忠于事實
我們每個人對現實的認知如同成一張地圖,我們越是了解地圖,處理問題就越能得心應手。但是,這張地圖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至關重要。我們必須要根據實際觀察到的變化,不斷修訂這張地圖。
最明顯是人生階段的變化:從一個弱小的、必須依靠大人的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被他人所依靠的成年人,再變成一個衰弱的、需要依靠他人的老年人,我們眼里的世界從不受自己控制演變到越來越能夠被控制,再變成失去控制。
一些人生的重要事件也會激發改變,比如成為父母后,很多人社會責任感劇增,開始找尋新的人生意義,有的則在親密關系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意外的天災人禍也可能會令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些時刻都需要我們大規模地修改心中的地圖,而修訂工作卻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因為人們普遍喜歡快樂和掌控一切的感覺,而變化帶來風險和恐懼。
于是有人作鴕鳥狀,對變化視而不見,有人則努力維持現狀,這都是不忠于事實的表現。
作者指出:要做到忠于事實,我們要用畢生的時間進行不間斷的自我反省,我們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我們要一輩子保持誠實。這些都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迷于虛假的舒適區好太多。
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比如可以適當地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需確保不要讓別人的評價影響對自我的評價。
比如項目沒談成,合作伙伴抱怨都是因為你沒有把握好時機導致的,這時你應該反省自己,而不是為了維護自尊心而對他進行人身攻擊,更不要隨便認同別人的評價,我們要有自己的思想。
4.保持平衡,找到合適的“度”
自律,是一件艱苦、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保持其平衡性。
比如憤怒,“怒傷肝”——很多人都知道憤怒對身體不好。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憤怒是有害健康的,所以要盡量避免自己出現強烈的憤怒情緒。因此自然而然地,就希望通過“自律”來控制憤怒,不讓憤怒情緒流露出來。
然而,很多人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越是壓抑情緒不讓其自由流動,其后果往往越嚴重,比如抑郁,甚至輕生者也不在少數。
所以,關于情緒問題,“堵不如疏”。表達情緒也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有情緒是正常的,情緒本無好壞對錯之分,關鍵是我們看待情緒的心態:要看到它,承認它,并和它好好“相處”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忽略它或壓抑它。
相反,讓情緒流動起來,對我們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在對待情緒這件事上,我們需要保持一個平衡的“度”。
自律也一樣,需要保持平衡,需要一個合適的“度”。
寫在最后
自律,并不意味著一定要過“苦行僧”的生活,而是讓我們用短暫的放棄,去換取更廣闊、更自由的人生。
唯有自律,才能給你想要的人生。
自律的的背后,是更美妙的風景。
自律的人不一定都優秀,但優秀的人必定都是自律的人。
如果你連自律都做不到,還有什么資格不甘平庸?
愿往后余生,你都能用自律完善自我、走上心智成熟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26分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