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生中可以去趟北極,可以去北極看北極光,北極熊該是多磨愜意的一件事呢?你也喜歡旅行可以加我微信LH19892012。
因為這么一個北極的夢,于是我的俄羅斯行程就加入這一段,我要去北極,要在北極圈給我的戰友朋友們寄明信片,我要去看北極光,我要在極地里裸奔游泳。昨天3月27是我生日,回想幾天前與極光精靈的相遇和在北極圈遇到的種種,仿佛做了一場夢,感覺自己很幸運,能在生日前遭遇精靈,足夠銘記一輩子。其實這次在摩爾曼斯特一次性實現三個愿望,在北極圈看極光、裸奔和游泳,裸奔的照片就和諧不傳了,留給自己紀念,上次徒步狼塔C段時也干過這瘋狂的事,算是給青春留一抹亮色。每年生日都是許愿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僅此而已。如果有貪心的要求,請允許我再許個心愿,希望在下個生日能到達南極看企鵝。時光的隔壁,曾住著一個年少的我。為一個人感傷,為一幅畫感動,為一句話感慨,為一首歌心動。但時光終究是單向的沙漏,有人在歲月里沉淪,有人卻在歲月里堅守。
2016年3月22號莫斯科時間下午五點,飛機順利降落北極圈最大的城市摩爾曼斯克,第一次坐俄航,降落的時候大家真的會起來鼓掌,感謝機長不殺之恩,我算是第一次體驗到戰斗民族開飛機的強悍,起飛降落各種玩心跳。摩爾曼斯克機場小到幾乎可以和長途汽車站媲美,機場衛生間只有男女各一間,在我通過唯一的安檢通道之后會有工作人員上來詢問關于此行的目的和停留時間,畢竟這里是海軍基地所在地,而且對于外國人來說似乎也沒有那么多理由來到這里旅游,這么冷門的城市。上次在莫斯科從馬戲團出來一個俄羅斯妹子和我主動打招呼,雙方就聊起來,她英文還不錯。聊完各種雜七雜八后,她問了我此次俄羅斯行程,我全部告訴她,當她聽到22我要去摩爾曼斯克的時候,頓時一臉震驚的看著我們!摩爾...曼斯克..... 怎么了呀?...........
那天在青旅,跟前臺小哥提起這個地方的時候,他也是一臉的震驚(就像毛妹子現在這樣)。后來我研究了一下,可能就像如果我在北京遇到倆來中國玩兒的老外,說過兩天要去趟漠河,我的第一反應也會是震驚的吧 —畢竟對于外國人來說,漠河并不是熱門旅游城市,甚至很多人連聽都沒聽說過;摩爾曼斯克也一樣,一般來俄羅斯旅游,人們都會選擇去莫斯科、圣彼得堡、貝加爾湖這些熱門的地方,當我很隨意的說出國境最北那座冷門小城等極光時,確實有點兒出人意料,為了實現在北極圈的愿望,付出多少努力也是值得的。摩爾曼斯克處于北極圈內,冬天極夜夏天極晝。極夜時太陽終日不升起,每天只有中午11點到下午2點天色有光亮,其他時間都籠罩在暗夜之中,溫度在零下二十至30之間,比我去的漠河冷。
當地基本是俄羅斯薩米族的聚居區,薩米人是北歐地區的原住民,是歐洲僅存的游牧民族。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的科蘭半島分布。原始天然無污染,連手機信號都沒有,電話線也沒有,來這里和外界的聯系就完全斷了。終于活著走出北極圈終于有信號了,那幾天經歷太多,差一點變成現實版的荒野求生,最驚險的一次是遭遇暴風雪整個雪地摩托車還掉進冰湖,幸好最后想辦法弄出來總算有驚無險。漫長的守候本來訂了兩天基地延長到四天甚至想讓26號訂好飛往圣彼得堡的機票作廢繼續等待,也許是我的耐心和堅持受到極光精靈的眷顧,終于晴天等到你,夜空中的精靈極光,很幸運還好沒放棄,每天晚上每隔1小時我都會披上大衣出去看天空等待,在23點40分相遇,當時差點感動到掉淚,當你付出所有努力去堅持追求得到回報時,也許就能體會到這種感覺。不拋棄,不放棄,進入特戰的第一天我就學到了。“以后還有機會的”,這句話讓我們留下多少遺憾終生的事 ,我的字典里沒有這句話,想干就行動起來,盡最大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去追求,去堅持,這過程的艱辛只有經歷過的才知道,不管對人對事都應該這樣,我希望把自己的這份信念傳遞給大家,謝謝你們一路上的陪伴,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會有一個人陪我看細水常流。
昨天生日也只有少數那么幾個人想起。記得2008年我的生日還是一幫戰友給我過,那時候還只是個剛下連隊的小排長,轉眼2014年生日已經是在柬埔寨吳哥窟度過,2015年是在印度恒河邊,而今年2016年只有一個人在俄羅斯圣彼得堡,沒有一幫人慶祝吃蛋糕,沒有戰友們發的紅包,沒有朋友們送的禮物,一切平淡如水。
去了趟北極圈花掉一大筆旅行經費,為了省錢繼續接下來的中東非洲之行,只能一個人吃著泡面和罐頭算是度過一個生日,和爸媽的視頻笑著說:我在俄羅斯很好,生日也吃到蛋糕了,不用擔心,你們照顧好自己就行,我沒有說出在北極圈雪地摩托車掉冰湖歷險那一段。總是報喜不報憂,和在部隊那會打電話回家一樣,我很好,每天訓練執行任務和戰友們一起過得很充實,等我休假回家,善意的謊言有時候說完會哽咽,很內疚自己不是個孝順的孩子,作為獨生子,跑去報考軍校當兵,受傷提前轉業回家,為了自己環游世界自私的想法,沒有好好陪伴在父母身邊,可現在不做這件事,我不知道還能留到什么時候做。有的旅行是為了去哪里看什么,看過后或心滿意足或意興闌珊;而有的旅行無法預期將會遇見什么,一座城,一朵花,一個人,一段寂寞。充滿期待和些許敬畏的旅行,總像清風撩撥心弦,誰管它花好月圓還是曲高和寡,就用自己的方式,收獲。以后面對的困難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想象,也不想去想太多,做自己該做的事,該自己該盡的責任,問心無愧即可,堅持一路記錄的昊子,只想老了還能翻看這段屬于自己的青春歲月。
其實在基地這些天,是我吃的最好的,因為這位俄羅斯阿姨太照顧我了,每天都是不同的菜,臨走的時候還給我塞了一袋夾著腌肉的面包,狠狠的感動了一把。短短幾天的相處,我講英文,她講俄文,簡直就是雞同鴨講,我甚至連她姓名都不知道,但不妨礙我們直接的交流,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需一個肢體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即可,感恩相遇。
在基地看極光還有個自費項目,就是去看馴鹿也可以喂養它們。每次看到這只我喂養過馴鹿,心里都很難受,不知道它為什么會被切去一個角,可能是長得比較好就被主人賣了,還是為了讓它長出更好的角,不管什么原因這樣做都很殘忍,我看到它角上的血還沒干,傷口觸目驚心,美好的東西往往會給自己招來別人的禍害,人類的貪婪是永無止境的,什么時候善待別人跟善待自己一樣,這個世界也就沒那么多你爭我奪了,不管人與人或人與自然大家都能和諧相處,那該有多美好。馴鹿是很有靈性的動物,它受到傷害的不會像其他動物一樣大叫,只會默默流下眼淚,我想它被割下角的時候一定掉淚了,因為每次看到它的眼睛的時候我都想哭的沖動,從它的眼神里我似乎也看到一樣的多愁善感與堅韌。
在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摩爾曼斯克尋找那艘破冰艦,住在北冰洋邊的基地,極夜的寒冷里,執拗地追尋著極光。
眾所周知,相較北歐三國、冰島、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俄羅斯的科拉半島在拍攝北極光的常備地區中簽證最容易且花銷最低。
這次看極光的地點我選擇在了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洛沃澤羅鎮(Lovozero)不遠處的一個北緯68度左右湖區:
1.我訂的基地叫Русский Север,位于Ловозерский район.
2.基地沒有信號沒有網,要做好思想準備。
3.機場到基地可以讓老板幫忙訂車。
4.基地住宿1800盧一人一晚,吃飯1200盧布包三餐,很豐富(游玩項目另算)
5.基地聯系方式:budovich1970@mail.ru (基地女主人 奧莉佳 Ольга)電話 +8(921)2807897
,具體價格參考我之前發朋友的郵件截圖。
主要價格為:(1人民幣約等于10盧布)
1、由摩爾曼斯克前往Lovozero鎮的TAXI價格為4000盧布/車(單程)。
2、由Lovozero鎮前往旅游基地的雪地摩托價格為含來回兩趟10000盧布/輛,可以坐四個人,由于當時只有我一個人自己去,淘了全部費用比較虧,建議兩人以上比較劃算。
3、住宿和吃飯費用為3000盧布/人,含三餐。建議租防風衣300盧布和雪地鞋子200盧布,鞋子是強烈建議必換的,因為你踩到的都是厚厚的積雪,一旦腳開始受涼,全身就是跟著起反應。防風衣必須穿,我們在國內所有概念里的最保暖的外衣在北極的風里都是渣子,穿上厚重的防風衣我已經胖了兩圈,另加上長長的雪地靴,連跨上雪地摩托拖尾的木制座位都相當費力,這個衣服的厚度是我們常見羽絨服或防風衣根本無法相比的,這在接下來等候和拍攝極光的夜里充分受益,至少在離開的時候,智商沒有被凍到下降。
關于雪地摩托乘坐技巧
之前也提過,別看雪地摩托這玩意很洋氣,等你真正坐上在冰天雪地里穿行,屁股會開花,蛋都快被顛碎了。乘車技巧在這里必須嚴肅說明,不要看它被安置了一個靠背,就以為可以像躺在家里沙發一樣舒適地觀賞北極風光了。
雪地摩托慢慢行駛過Lovozero鎮上的小路去往東南方向,起初的速度很慢,我也蠻不在乎地躺在木制拖掛里,身下鋪著整張馴鹿皮,而等到開始穿越冰湖的時候方才意識到自己的大意,速度瞬間提升到四十邁以上,北極風在耳朵邊呼嘯而過,碎冰碴子被雪地摩托的履帶粗野地甩向后方,不偏不倚全部拍打在我臉上和身上,這力量大到疼痛,無法睜眼,我趕緊用肥大的衣袖遮在面前,縱然帶上防風眼罩。用盡一切防護措施也難免會感到臉部的寒冷和寒風沖擊,具體可以看我朋友圈離線錄制的小視頻。
領略了其真正技巧之后后面的外出就會頗為受用,那就是側過身子呈睡美人的姿勢,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臉部傷害。
穿越在北極冰湖上的一路景色很美很美,這個畫面是很難用單純的詞語可以形容的,有些恐懼,又極度震撼,天空和地面基本上是同一種色調,況且也不能稱之為地面,寬闊的湖面周圍是群山環繞,白色的山上有一片片深色植被,山峰上空被夕陽映到淡紅,而另一端的天空和湖面則呈現出詭異的藍色,可以說我這輩子沒有見過也不會想象到這番景象,感覺自己正身處在另一個世界中,整個人癱坐在拖掛里,腦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和眼前的景象同一個顏色,也多虧了對面駛過另一輛雪地摩托,飛馳著從我身旁經過,短短的幾秒鐘相會,我看到拖掛里沒有貨物也沒有其他游客,而是一只哈士奇淡定地坐著,和我對向而望,也就是和它深情的眼神匆匆地一瞥,又把我的感覺從河外星系拉回到地球上。
抵達旅游基地的時候天色已晚,我抱著行李快步沿著木板小道走進屋內,被白雪覆蓋著的巨大木屋,也看不見是什么顏色的,此時根本管不了那么多,只需要一個壁爐來加熱我已經凍到發麻的身體以及結冰的衣服,以至于沒有注意到大廳桌子上竟然還攤開放著一整張帶腦袋的熊皮。
木屋內部設有三層,狹窄的樓梯踩上去吱吱呀呀的,斜面的房間里有暖氣提供熱量,其他設施和普通旅店沒什么區別,只是身處無人居住的地區,沒有手機信號和網絡是最麻煩的事情,這里真的幾乎很難找到信號,做好與世隔絕的準備吧。
我到達基地的當晚開始研究極光出現的幾率,通常情況下極光出現必須滿足幾個條件,一是高緯度地區,二是當晚天氣晴朗,三是氣溫必須很低,四是運氣,缺一不可。北極地區的天氣變幻莫測,在我接近三個小時的觀察里,北極的云層飄動速度特別快,就像被人按了快進鍵,當時的天空萬里無云就像明鏡般通透,在太陽基本褪去的時候呈現湛藍色,但就在我站在湖面上萬分欣喜的時候,看到風吹來的北邊天空出現大片烏云的一角,萬念俱灰、生無可戀等詞語頓時涌上心頭,趕快趁著烏云還沒遮蓋開來拍了幾張流星的照片,在這里想要看到流星簡直是易如反掌,單憑肉眼就能察覺到運行的軌跡,某些流星一閃而過,有些卻像慢動作般淡定地劃破長空。好在將要出現的烏云只是上帝跟我開了個小玩笑,烏云的另一端重見星空,那感覺就好似慢慢掀開蓋頭布,露出新娘美麗的面龐,但第一天徹夜的收獲也未能看到,唯有耐心等待第二天。
北極風光,成片的針葉林覆蓋在山巒上,鋪滿白雪的凍湖湖面幾乎與天邊相連,太陽只會爬到30度的地方而不會升上頭頂,斜陽把前方天空映成一片橙紅色,美中不足的是有時候天氣會突變烏云密布,就像一塊幕布遮蓋了整個頭頂,使得周圍霧氣騰騰,就像身處一間桑拿房。
極光,令人迷醉,也令人迷惑。
自從對極光產生了濃厚興趣,至有幸在第一次探訪極光區時得到女神眷顧,我怕忘記,熬夜用手機對著碼字歸納整理一些關于極光的基本知識,勉勵著自己能夠成為心中的那個永遠擁有探索精神的追光人……
由太陽噴射出來的帶電離子(也稱太陽風),經過地球,被南北兩極的磁場吸引,再和地球大氣層的分子產生化學反應從而發出光芒。或者說地球磁場為了保護地球不被這些帶電離子傷害,將其吸引到兩極磁場地區,再用自身保護層將其消化沉降,從而產生極光。
再通俗一點,也就是一種大氣層經過化學反應后的自然現象。
極光高峰期和太陽黑子活躍程度息息相關,黑子活躍期約為十一年一周期,并與太陽自轉相關。
極光的出現需要滿足最基本的五個條件
一、高緯度地區
以北歐地區為例,首先產生一個地理緯度概念,北極圈涵蓋了挪威中北部、瑞典北部、芬蘭北部以及俄羅斯科拉半島大部分,而芬蘭的圣誕老人故鄉羅瓦涅米則處于極圈分界線上,通常情況下,極光帶的移動范圍處于北極圈以內,只有在強度和范圍達到峰值頂點,也就是太陽黑子活動最劇烈時,才會移動至北極圈或極圈以外地區,甚至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和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市民也有幸一睹極光精靈面目,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屬于幾十年一遇,所以,想要和極光碰碰運氣,首先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氣踏入北極圈以內地區,這次三月份到俄羅斯我就沒有放棄這個機會,用愛慢慢守候。
這些理論出現范圍并不固定,每日都會隨地球自轉而相應產生變化,而綠色環帶的中心點就被稱為磁極,它與理論上的地球極點又完全是兩個概念。
二、氣溫足夠低
天氣越冷越干燥,空氣越純凈,極光出現的幾率越大。
11月至次年3月是欣賞北極光的最佳時期,如果強度夠高,10月及4月也有出現的可能。
三、天空晴朗
通透的天空環境才有看到極光的可能,下雨、下雪、多云、大霧等等,基本可以和極光說拜拜了。
極地地區天氣變幻莫測,甚至每一小時都會有天氣變化,等待極光必須要有足夠耐心。
首先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氣踏入北極圈以內地區。
四、運氣
曾有人在北歐凍了半個月,嘗盡雨雪交加最終悻悻而歸,也有人卻在一兩天內始終有晴空陪伴,夜夜笙歌,我屬于中等吧,開始天氣不好暴風雪,后面慢慢變晴天終于等來精靈。
以上四點全部都是理論上的可能,即使全部滿足,卻沒有足夠好的RP,一切也都是空談。
高緯度、低氣溫、晴朗天空、高強度極光、RP爆棚……需要同時滿足這五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才有可能得到精靈的眷顧。
總之,機會和極光都是留給準備充分的人,備足足夠的知識和耐心,一個極光之夜值得為之付出一切。
勇敢地向北走吧
趁冬日未逝
趁極光未遠……
關于極光拍攝
極光精靈終究是神,是靈魂在天堂里的踏雪散步,來與不來,這是命定抗不了,我們能做的只是做好萬全的準備,不然我也不用在基地守候四天這么久
,每天晚上每隔1小時披上大衣觀察等待她到來。下面根據我遇到的情況給大家提供下建議:
一、觀天
極光出現必備天氣條件:無雪、無雨、無云、晴朗、低溫,缺一不可。
北極地區的天氣變幻莫測,就拿云層來說,至少我在北極觀察到的云層移動速度就像被按了快進鍵,而如果黃昏時候還能看見一大片烏云遮蓋天空,那么極光出現的幾率幾乎為0。
配合觀察風向,極光出現的方向一般都是風吹來的方向,如黃昏時天空中有烏云,但風的來向有明顯的晴朗部分,那么夜晚時分極光還是有可能來到的;若風的去向有晴朗,來向整塊烏云,則基本無望,黑夜后還應觀察星空,可見范圍內的星星越多,則出現幾率越大,越少則反之。
很多人說極光最容易出現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之間,這是沒有錯的,我看到極光那天就是出現在晚上11點40至12點30,大概持續一個小時。
二、選址
選址的原因是前景!前景!前景! 這個屬于基本的攝影知識,在這里不做過多解釋。
由于這里的自然環境有限,畢竟和挪威冰島的峽灣風光是天壤之別,只能在有限的環境內挑選出最理想的拍攝地點(最好在白天進行,夜晚時伸手不見五指,這一點對于我來說是小意思,偵查是已經掌握很久的科目了)前景最好拍到,且被攝前景較遠最佳。
建議挑選山峰、房屋等不會在大風中擺動的被攝物體做前景。不建議選擇樹木,如果環境內只有樹木做參照物,盡量選擇較遠端或樹枝較少的。
三、設備
盡量選擇24mm焦段(全畫幅相機)以下廣角鏡頭,一個優質三腳架,快門線,相機備用電池,強光手電,防風防寒衣褲,防水鞋子,厚襪子(長時間在室外站立很容易把腳趾凍到麻木),手套,以及一顆不畏嚴寒勇敢的心,對于我這樣一個南方的孩子,雖然接受過極寒訓練,還是感覺夠嗆,建議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比較所處的環境是北極圈。
(一個優質三腳架的作用在于使你的相機在北極風中穩穩屹立,如果一般的三腳架,最好不要把架腿全部拉出,保留一到兩截足矣,不然架得越高就越容易被風吹到晃動,同理采用快門線也是為了避免在渾身哆嗦的時候去觸發快門,尤其是慢快門狀態下)
還有關于很多人關心的電池電量耗盡的問題,我在這里嚴肅的回答,不要再浪費腦細胞了,無論手機用的6P5P4P3P,如果長時間處于北極圈這樣低溫的環境都任憑它們凍到自動關機吧,而且幾乎都是在最短時間內停止工作。
相機電池還有拯救的可能,這里說的是單反電池,聽說微單的電池也能湊合,但卡片機就不要妄想了。拯救措施就是至少多準備一塊備用電池,且充滿電,在主電池電量耗盡的時候換上它,再把主電池放懷里捂熱,捂熱后的電池會恢復一部分電力,這時候就可以拿出來替換已經耗盡電量的備用電池了,就這樣循環下去……所以,拍攝極光不止需要一顆勇敢的心,一副勇敢寬闊的胸懷也是絕對能夠派得上用場的。
四、構圖
請先研究構圖,如果你只想對著天空拍攝,請忽略。
如果白天沒有踩點也沒有關系,此時強光手電就派上用場了,它不僅僅能夠幫你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里找路,還可以用它研究構圖,我就是隨身帶著一個,黑夜里必備單品。
在視線里大概找到一個被攝場景,眼睛盯緊取景器,用強光手電在場景里畫輪廓,取景器里不停比對,再做相應的焦距調整或三腳架移動,我由于平時主拍人文,所以只有35mm定焦鏡頭拍攝極光,不停地挪動位置就成為防止腳趾凍僵的一大法寶。
五、參數
或許這是最不容易統一的環節,在不同的相機、不同的鏡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極光等級、不同的月光明亮程度下,參數都是不同的。
總的來說,在我當天拍攝極光時(大約6級),光圈盡可能最大,感光度可以調低,500以內最好,640略高,強極光時快門速度控制在10s以內,因為極光是隨風飄動,快門太慢容易連成一片,沒有絲帶感,盡量根據當時的情況控制好,如果極光很弱,盡量且必須使用慢快門,如發的幾張圖中用到的19和34秒快門。
另外還要根據當時極光的飄動速度設定參數,風越大,極光飄動越快,風小則反之。
無論拍到與否,成功與否,能夠得到精靈的眷顧這本身已經是最幸運的事了。
當人生中一個小小愿望實現的時候,一切前期準備都是值得的,一切付出都是有回報的。看到極光就好像看到了上帝的眼睛,就像一種超脫了一切的力量在空中俯看著自己,也像是天外來客,就好似從不屬于這個星球,更像是女神在天際舞蹈時,隨風擺動的優雅裙角……
人,其實總是在潛意識中,透過自己的內心瀏覽風景。極光的奇妙光芒所訴說的,或許就是每個極光凝望者心里的風景。
看完極光從基地回到摩爾曼斯克市區,馬不停蹄往郵局寄明信片,來自北極圈的明信片已經全部寫好寄出,親們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即可,希望大家都能收到我的祝福。
稍微介紹一下這座城市摩爾曼斯克。
1、它位于北極圈內,北緯68°58′,屬極地氣候。to一直認為極光只出現在夏天的同學們,我科普下極光經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南北緯度67度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極光最易出現的時期是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來臨之前,且春秋兩季出現頻率更甚夏冬.....另外,在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極光出現的頻率也大。這也就是說雖然冬天出現的幾率很小,但也是有可能出現的,我就是這么幸運。
2、它是著名的“終年不凍港”。
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然地處高緯度的北極圈內,氣溫很低,但令人奇怪的是,這里的海港,全年從不結冰。
3、它是俄羅斯的一大軍用港口。這一點從我入境被查護照就知道,再加上軍校上課也會學習各國軍隊的基本知識,對我來說算是常識。
總之我相信,這里將會成為越來越熱門的旅游城市,如果你不想跟國內一樣來得的時候是看人,就早點前來,還能看到保存的原生態。
而對那些原本過著平靜安逸生活的城市居民來說,其實是挺可悲的一件事......
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杞人憂天,說一件趣事緩解這緊張氣氛。給親們寄出明信片后,由于我是晚上19點的飛機前往圣彼得堡,看看手表還早,在世界上最北的麥當勞吃完午餐后,我就去根據谷歌地圖想徒步去看看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可是等導航到了,只有一條條危險的鐵路橫在面前,船去哪了?不應該在港口嗎?谷歌把我帶溝里了,什么鬼?于是在路上待到人就問,可惜俄國人民都講俄語,英文普及率太低,很少人聽得懂,溝通根本無效,正當手足無措的時候,隱約記得在莫斯科跟前臺小哥交流時,他曾用俄語給我提到過這個地方,而“列寧”的俄語發音跟英文差不太多,所以我一直不停的說著“Lenin, Lenin...” 一邊揮舞雙臂比劃出一個大件物體好讓俄國人們聯想到那艘大輪船。可路人甲乙丙丁卻一頭霧水地看著我,并不時尷尬地微笑著搖頭... (雖然軍校已過六級,但很少用,每次出國才會撿回不少,但我的發音也不至于那么不標準呀)山窮水盡疑無路,亂拳打死老師傅~ 當然,人家聽不懂英語我也不至于打死他們,只是靈機一動掏出隨身攜帶的便簽紙 ——考驗我簡筆畫功力的時候到了!!!直接畫出列寧號,給一個路人看完馬上秒懂,指著拐彎處向前直走,其實也不遠,穿過鐵路就到了,回來的時候我機智的走鐵路上面的天橋更近,看來真是“學好簡筆畫,走遍沙俄都不怕”啊.....
也許我看到的,只是流經這個港口城市最普通的一條河,或是俄羅斯領海范圍內一片從沒聽說過的海域,后來查到所見為科拉河,匯入北冰洋的陸緣海 ——巴倫支海,但當時的我,呼吸著來自極地的冰冷純凈空氣,更愿意去相信,眼前的這片墨藍就是北冰洋!想起小時候最愛喝的“北冰洋”汽水,那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竟能親眼見到那片遠在天邊的海水,于是不由慨嘆人生的奇妙。
岸邊的鐵欄上,掛滿情人鎖,原來全世界都流行這個,不只是中國,想起自己不止一次也干過這件蠢事,最終還是沒有鎖住,需要的愛情不要也罷.....
厚重的水泥建筑,海港叮叮咣咣的聲音,雜亂的鐵路,夜晚隨處可見的船錨燈飾圖案,大兵阿廖沙,這些似乎就是構成這座北極城市的一切元素。
認識這座城市應該是在初中的地理課上,那時候就很癡迷,“摩爾曼斯克”和“終年不凍港”始終是搭配出現的,想不到這次終于到達,這里的溫度不會很低,哪怕是在冬季,通常大陸西側的暖流會帶給沿岸地區溫暖濕潤的氣候,所以這里的溫度和挪威瑞典北部接近。巴倫支海豐富的油氣資源也使得這里的發展不斷受益,作為二戰之后重建起來的城市,摩爾曼斯克承擔的任務不僅是資源的運輸,還要作為軍事要塞守衛著俄羅斯北疆領土。
有關于極光的一切可以加我微信LH19892012,你也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幫助有需要的人。其實直到現在寫這篇文章紀錄的時候,我都無法用最準確的詞語形容當時看到極光的感受,縱然中文的博大精深也無法詮釋當時的心境,我就跪在雪地里用身體為相機擋著風,等待一個又一個十秒曝光,精靈終究是神,就像一種超脫一切的力量在空中俯看著自己,隨風飄動的綠光就像女神在天際舞蹈時擺動著的裙角。掛于天幕,令我心生敬畏。
早上醒來的時候感覺嘴角都是掛著微笑,當人生中一個小小愿望實現的時候,想哭,想笑,一切前期準備都是值得的,一切付出都是有回報的,“精靈的眷顧”一直充斥著我這幾天的內心世界,已然足夠幸運。
那天早上離開的時候又下起了暴風雪,巨風簡直能把我吹個趔趄,想起雪地摩托車掉進冰湖那段經歷,令人不寒而栗,整個荒野求生的現實版,雪片夾雜著冰雹猛烈地打在臉上,疼得跟刀子一樣,雖然感覺有些夸張,但身處那樣的環境不由得使我想到這仿佛就是精靈的信號,適可而止,看到就應該可以離開了,就讓這段美好的時光永存心中。至少在我生日之前,已經與精靈邂逅了,這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感恩一切。走在路上,用眼睛看世界,用心感悟成長,一次次的蛻變是為了讓更高的天空振翅翱翔。人生中總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落寞,失去和擁有總在交替中擾亂我們原本平靜的心,,一個人的旅行應該是很美好的,所以我向往著,所以我背起包,所以才有這一篇篇屬于自己的旅行成長記錄……—2016.3.28于圣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