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打卡,雖遲但到。
流浪地球2自上映以來,可謂好評如潮,今天慕名而來,確實不負盛名。
立意高遠,劇情緊湊,雅俗共賞,蕩氣回腸。在諸多科幻片執迷于“幻”,不斷刺激感官時,郭帆導演返璞歸真,以人為本,被包裝在科幻冰冷外衣下的,是熾烈的情感。科幻電影的膨脹,很容易讓人迷失在無限的宇宙里,只追求特效的堆疊,而淡化了人,于是電影始終透露著空洞和冰冷。而將一切歸結于人,冰冷的機器才有了溫度,科幻才有了靈魂。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所說,“如果以宇宙為尺度,那一起都沒有了意義,但我們生活于社會之中,所以一切禮義廉恥,我們賦予了它們意義”。而這也正契合流浪地球的真意。地球只是一個旅行者號照片中的小小白點,一顆宇宙的塵埃,但正是這一個白點,承載了人類的一切意義,所以今天人類要幫它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也正是人類賦予了地球以意義。
為什么說流浪地球拍的好,因為它有面子,也有里子,從特效上,毫不遜色于國際科幻大片,從內容上,更比文藝片豐富。
片中討論了許多終極問題,比如“現實”的定義,“生”與“死”,“災難中的人性”,“人類思想的多樣性”等問題,近3小時的時長,能表達的比較完善,其實是相當可以令人滿意的。
其中最大的突破點是對中西價值觀的討論,這是在科幻領域,在世界上發出的強音,因光明正大,而振聾發聵。
西方人心中,始終有一個羅馬,所以強權政治,個人主義,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精神底色,而經過不斷的發展,最終體現為了西方式民主,但不斷發展的民主容易發展為民粹,不受限制的自由最終會導致無序,而無序會導致文明的垮塌,最終人會獻出自己的一切自由而換取強權帶來的秩序。這種個人主義的底色,和一切資本化的社會運行邏輯,也使得西方科幻囚于星際大航海和星際殖民的思維定勢,細細想去,總展現出一副文明表面下的野蠻本相。
中國為代表的中華文明,處于一個完全不同的發展環境,五千年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巨型半島培養皿中,養成了兼容并包,謙遜崇禮的性格,“儒”與“道”的結合,不曾斷代的文明,使諸子百家的思想內化為社會結構,政治規則,風俗文化傳承下來,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骨血,所以中華文明在很多方面顯得相當高級,無意間總透著哲學的淡然與自如。而遺憾的是希臘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先哲的思想,并未化為文明運行的規則,而是單純作為知識傳承下來,雖然對近代科學的發展大有裨益,或許也是造成西方幾百年科學領先的一部分原因,但以文明的高度講就缺少了某種哲學的靈性。
流浪地球2正是以中華文明的角度,以人類文明為高度立意,表現出了浩浩胸襟,錚錚鐵骨,從一人的眼中看出了千萬人的顏色,這是一種跨越時空,跨越種族與分歧的顏色,這就是傳承,是薪火的紅色。與之相比,一切個人主義是如此的渺小,因為這種傳承,是人類本身賦予自身的最大意義,是無限高大的意義,是物與我的平等,而個人主義拋開了人類,所以只能是宇宙的塵埃。
我在這里要特別夸夸李雪健老師,他所演繹的周喆直,句句金句,可以隨意摘抄。眾人皆亂我不驚,眾人皆哀我獨醒,眾人泣喜我意平,這正是中華文明的縮影。悠久的傳承令中華有這種韌性,這種韌性讓中華傳承,因自信而謙虛,因強大而內斂,無聲的吶喊最為有力,沉于心底的力量最為厚重。李雪健老師飾演的周喆直向來從容不迫,聲音平靜而淡然,但在所有急切的人薪盡火滅絕望等待死亡時,卻依舊具有直面慘淡的勇氣。面對絕望,謙遜內斂卻發出最后沖鋒吶喊的他,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孔子;在行星發動機奇跡般完成點火,眾人歡呼雀躍中轉身的他,是傳道《老子》,以“老聃”掩其名的李耳;堅持推行“移山計劃”的他,是有五千年悠久傳承,有魄力進行兩千五百年計劃的一代代愚公。
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在于在歐美主導的世界上提出了另一種可能,其實西方文明并不缺乏人性的光輝,不缺乏災難下的傳承火種,正如泰坦尼克號上讓婦女兒童先行的紳士們。如果能夠點醒科幻電影逐漸淡化的靈魂,挖掘人類文明相同的底色,那就更是莫大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