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蝶思喵
1
在8月28日下午,成都科華中路和長榮路路口,一輛私家車與出租車發生擦掛。
經雙方確認是檫掛責任是私家車主,在和出租車司機商量賠償的時候,出租車司機要求賠償700元,私家車主提出賠償500元。
但出租車司機不同意,雙方僵持一會兒后,經商議,因劃拳耗時繁瑣,兩人決定采用“剪刀石頭布”方式解決爭議。
最終,奔馳車主猜拳失敗,賠償了出租車700元。
網上將此評定為史上最和諧的處理方式,網友評論說,好生活,多和諧,這是個新型解決方法。
其實,讓眾多網友一致好評并不是僅僅是通過劃拳決定方案這一搞笑處理,更多的是背后對待這件事情的心態和雙方遇見意見不統一能夠調節情緒后再應對。
而同樣是在8月28日下午,一輛寶馬車追尾一輛電動車,寶馬車主“龍哥”和其他人下車后就開始群毆電動車主。
“龍哥”從車內抽出長刀向對方揮砍,但不慎刀落,被于電動車主海明撿起后,連砍7刀,不治身亡。
兩起都是車輛無意檫撞,前者獲得網友贊評,后者卻發生血光之災。
如果,“龍哥”在發生追尾后能調節自己的情緒,跟電動車主和諧商量;
如果,“龍哥”在得到電動車主的妥協后,不尋釁滋事;
如果,“龍哥”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因周圍好友的喝彩而逞一時的威風拔刀砍人,
就不會喪失自己的性命,可惜沒有如果。
2
在生活中,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忍一忍就會過去了。
或者告訴自己,這次你的退步會換取下一次別人對你的補償,但一次次的退讓·,不會得到對方的體諒,反而更加得寸進尺。
盡管你在心里不滿壓抑自己的情緒,當心里的情緒壓抑到極點時,一件小事就會如同壓倒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不顧后果爆發出來。
高中同學A經常讓我幫忙,當我出去買東西就讓我“順便”帶下她要的東西,本著是舉手之勞的原則,我同意了。
多次以后,同學A就習以為常,每逢我出去的時候都讓我“順便“一下,即使我委婉地提醒,你要買的東西的地方我沒經過,A只是毫不在乎的回,那你當散步就行。
懦弱的我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相處的印象,不得已答應,雖然極力壓印自己的不滿,心里不滿卻如日劇增。
終于有一天,好友B的一句“你待會回來幫我打飯”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嘣”一下爆發了。
即使我知道,好友B只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不得已讓我幫忙;
即使我知道,我內心的不滿僅僅是因為同學A面對我的“順便”的理所當然;
即使我知道,平日里我和好友B形影不離,學習上互幫互助;
但在那一刻,我火山爆發,脾氣一上來,破口而出地罵著好友B。
再看到好友B的傷心的神情,我一怔,冷靜下來,我懊悔不已。
欺負我的是同學A,我為什么朝自己的好友B發火,我真的不懂。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一味的忍讓,換不來自己要的效果,理智上告訴自己,這沒什么,還有下一次。
大腦潛意識卻把這些“屈辱”記下來,一次一次不盡人意,這屈辱感平方的疊加,等到某一刻理智壓抑不住,就爆發了。
在當時,我把對同學A長久以來的不滿轉移到好友B上,認為當時說著這句話就是同學A,我對好友B的宣泄,就是對同學A的宣泄。
在那好幾個月后,好友B都躲著我,即使后來我們和好如初,但我當時帶給她的傷害仍像裂縫一樣存在。
3
上例私家車主和出租車主僵持一會兒后,決定用猜拳解決。
正是這一猜拳方式,調節雙方的情緒,用隨機事件確定得到雙方所認為的“公平”。
那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遵循心理學上的”四不原則“:不責備、不逃避、不遺忘、不委屈成全。
不責備
情緒是有傳染性的,如果不及時處理,會越來越激化。
在處理時,遵循著三步,第一步,先坦白陳述事實;第二步,告訴對方你的心理狀態,坦誠表達你對這件事情的不滿心理;第三步,要告訴對方你希望他怎么做,這樣,對方也可以更加客觀的接受。
很多人在處理的時候只是一味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忘了至關重要的第三步,對方收到的是你的情緒攻擊,潛意識為了保護自己,防衛機制啟動,不接受你的表達,反而跟你吵起來。
不逃避、不遺忘
大腦是有記憶功能,特別是當你收到不公平的對待,感到委屈傷心時,這種感覺會深深記在腦海里。
不要強迫自己忘掉會萬事大吉,而要直面它,不然它會像不定時炸彈一樣,隨時會爆發。
如果在當時,面對同學A的不合理請求,我尊重內心的不滿,不逃避,不一味壓抑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直截了當的拒絕同學A,也就不會有這傷心事情的發生。
不委曲成全
有時候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擔心自己讓對方不高興,而違背自己的意愿,心里會別扭難受。
很多人礙于情面,選擇的是與其讓讓對方不開心,寧愿自己別扭難受。
但當你委曲成全時,就會把攻擊轉移到自己身上,內心的一個小人責備自己為何選擇委屈自己,
為何犧牲掉自己的部分利益,這樣導致你的身心疲憊。
所以,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下,不委曲成全,尊重自己的意愿也是情緒調節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