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幾乎已經成為“不成熟”的代名詞,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一句“不要有情緒”瞬間讓溝通雙方拉開了距離。但是,情緒是人的本能,它能告訴我們需要所在、危險所在、痛苦所在……那么,如何讓情緒成為引領行動的指南針,而非阻礙行動的絆腳石?
這是第一部基于中國的教學實踐而誕生的情緒聚焦療法(EFT)的作品,能為它作序我感到十分欣喜。
EFT是一種過程導向的、體驗式的心理治療[插圖]。該療法認為,情緒是一種根本上具有適應性的資源,能夠幫助人類適應性地生存。在運用該療法時,治療師對來訪者情緒的感知如同中醫把脈,治療師情緒感知的“手指”始終感應著來訪者的情緒脈搏,來訪者當下每時每刻變動的感受被視為理解其經驗的信息來源;這本書就是對情緒聚焦療法的理論和方法的概覽和介紹。
雖然有時候情緒是令人痛苦的,卻是生活中最真實且最具智慧的向導。
EFT采取的是同化整合。具體來說,現在的事件與過去的連接是精神分析的技術;關注當下的體驗過程是現象學派心理治療的技術;布置家庭作業是行為學派的技術;共情則源自人本學派。
EFT理論與腦神經科學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格林伯格在2012年總結了情緒聚焦療法臨床實踐的四項重要發現,其結果與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下面我用具體的案例說明這四項研究結果。
情緒影響了記憶、想法、決定和敘事結構
情緒是有持續性的,此刻的情緒會影響下一刻的心情,也影響我們的想法、決定和對自己生命故事的建構。
所以,此刻的情緒會影響我們對下一刻發生的事情的感受。正向情緒能帶來抗挫能力,負向情緒則會雪上加霜。
覺察和象征化表達情緒
對身體感受到的情緒體驗的覺察和象征化表達,會對情緒喚醒程度起到緩解作用,分辨情緒也能起到調節與安撫的作用。EFT與其他各學派都同意,幫助來訪者覺察情緒體驗,并用文字、語言、音樂、繪畫、舞蹈或者其他象征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調節來訪者的情緒,達到安撫的效果。
在與情緒工作方面,EFT更進一步,要求治療師幫助來訪者分辨情緒。當來訪者覺得委屈的時候,委屈往往是既傷心又憤怒的復雜情緒,治療師需要幫助來訪者分別把傷心和憤怒表達出來。嫉妒是羞愧和憤怒的綜合,治療師要幫助來訪者細化、區分并梳理其內在的感受。情緒有時像一團打了結的毛線球,混亂糾結,說不清楚,只是令人很難受。EFT治療師引導來訪者分辨情緒的過程,就像先拉出最明顯的紅色毛線,把它卷起來放在一邊,接下來再把黃色的毛線抽出來卷成一卷放在旁邊,就這樣每一個顏色卷成一卷,最終把這一團毛線分開,讓它們不再糾纏。每一種情緒都在被覺察、區分并用語言表達之后存儲在大腦里,這樣情緒就被調節了,來訪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需要什么、該采取什么行動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就是從情緒到認知的過程。
情緒可以轉化情緒
情緒可以轉化情緒,這是EFT的核心要義。EFT不僅研究情緒,更重要的是研究來訪者的改變過程。我們發現,用情緒轉化情緒是最持久有效的干預方式。斯賓諾莎說過,情緒是不能被改變的,除非遇到另一種比它更強烈的相反的情緒。舉例來說,憤怒可以轉化害怕。自尊被侵犯就會產生自我保護,這是一種有力量的“義怒”(又稱“自信的憤怒”“保護性憤怒”“原發性憤怒”“捍衛自己的憤怒”“健康的憤怒”,所以,這種“情緒轉化情緒”的方法是將新情緒融入舊情緒中,并轉化形成另一種全新的情緒,而非用一種情緒代替另一種情緒。
從腦神經科學的觀點來看,同時被喚起的神經元會連成一個網絡。對被欺凌者而言,過去面對欺凌者的,只有其管理恐懼情緒的神經元被喚起,經過治療中的體驗,其管理憤怒情緒的神經元也被喚起,管理這兩種情緒的神經元結合在一起形成神經元網絡。下次再遇到欺凌者時,其兩個神經元已構成網絡,所以會同時被喚起,被欺凌者的感覺也就改變了——不是害怕,也不是憤怒,而是二者中和之后的自信與平靜。在自信與平靜的狀態下,如果欺凌者的挑釁加劇,被欺凌者的健康的憤怒會被喚起,被欺凌者會開始還擊,以保護自己。如果有了成功的經驗,被欺凌者的這種創傷就會完全被扭轉。
用相反的情緒可以轉化不健康的情緒,這個理論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里早就存在。《黃帝內經》里的情志相勝療法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是醫生在有意識地運用一種或多種情志刺激消除患者的病態情志,從而達到治療因情緒或想法而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目的,屬于一種心理療法。古代中國人發現的原理與今天西方人的實證研究結果互相印證,只是中國古人僅提出了情緒相生相克的理論,而格林伯格則對如何用情緒一步步轉化情緒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模型與步驟。
通過重新整合,情緒可以改變記憶
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記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被改變的。
格林伯格提出了與改變有關的六個基本體驗過程:(1)覺察情緒;(2)表達情緒;(3)調節情緒;(4)反思情緒;(5)用情緒轉化情緒;(6)與他人之間有矯正性的情緒體驗。它們也是促成改變的六個基本原則。
2.改變自動化的情緒基模。
人的痛苦來源是內心有一些僵化的情緒基模。針對環境中的刺激,我們經常做出快速的、自動化的情緒反應,明知道是不健康、不合時宜、有破壞性的,卻無法改變。這種長久以來的“核心痛苦”在EFT中被稱為“原發非適應性情緒”(見第二章)。
通過與來訪者的情緒開展工作,來訪者長久以來的痛苦記憶在治療中被喚起,新的元素(不論是來自治療師的矯正性情緒體驗,還是來訪者自發的自我疼惜或義怒)得以加入,從而使其過去的痛苦記憶發生松動、改變,心理越來越有彈性,抗挫力越來越強,以后再想起這件事,他可以自我調節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非讓情緒做他的主人。
來訪者的認知與敘事很重要,但EFT是“自下而上”工作的,先從來訪者的身體體驗與情緒入手,最后再整合到其頭腦層面的認知與敘事。而精神動力學和認知行為療法則是“自上而下”工作的,即先探索來訪者頭腦中的敘事與認知,再研究身體的體驗與情緒。從EFT的角度來看,“自下而上”的治療模式更快速、有效,因為身體不會說謊,所以治療師很快就能幫助來訪者找到關鍵的、引發其長久痛苦的核心情緒。這也就是艾倫·肖爾所說的范式轉換。
第二章 EFT的核心概念
格林伯格的研究發現,情緒的探索、喚起、表達和轉化是心理治療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因此,EFT關注的是治療師如何與來訪者的情緒“有效”地工作。情緒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與來訪者的情緒工作?我們先對幾個核心概念進行定義,即情緒、情緒基模、情緒反應的分類、治療中常見的基礎情緒以及EFT對人的內在運作的假設。
情緒
情緒是人(和哺乳動物)在不同情境下基于自己的需求/目標/顧慮進行自動化評估后所產生的反應。
格林伯格一再強調,驅動人類行為的核心動機不是安全依戀或個人成就(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而是更基礎的情感需求——調節情緒使自己舒適。
情緒基模
情緒基模是格林伯格自創的專有名詞,以區別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體系中圖式的概念。皮亞杰理論體系中的圖式指的是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皮亞杰認為,有了圖式,主體才能夠對客體的刺激做出反應。格林伯格則認為,影響人們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是情緒,而非認知。情緒是包含了情境、身體反應、感受、想法、心理需求和行動傾向等多重元素的心理結構,這是情緒基模的概念基礎。情緒基模是一個動態的心理結構,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形成的內在心理結構,它是持續發展的,是可以被探索的,也是可以被改變的。
情緒基模的元素包括:(1)感知的或情境的,即觸發點:a.初級評估,b.情景記憶;(2)身體的/表達的,即身體內在的直覺反應與外在顯示的表情:a.身體的感知,即內在的直覺體會,b.非語言的表達,即外在的表情;(3)體驗到的情緒;(4)事件的象征意義:a.概念/特性,即對自我與他人形成的概念,b.語言表達,即用語言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5)動機與行為,即個體反應性的動機與行為:a.行動傾向,即個體反應性的行動傾向,b.愿望與需求(見圖1)。
上述視覺、觸覺、身體感知覺、感受、想法和當時的情境聯系在一起就構成一個“情緒基模”,儲存于孩子的內心深處(見圖2)。從小到大,每個人都經歷過大小不等的許多事情,有的令人開心、愉悅,也有的是打擊和創傷,所以每個人心里都存儲了許多情緒基模。
這個案例說明,過去未解決的情緒基模在現實生活中被觸發可能只因為某個似曾相識的點(如感覺、知覺、情緒或環境),而被喚起的卻是情緒基模的整體反應,因此,當事人的情緒通常是過激的,但自己并不明白原因是什么。情緒基模的概念能幫助治療師在傾聽與探索的階段形成一張清晰的地圖,讓治療師知道,自己需要收集哪些信息才能喚起來訪者重回現場的感覺。
關于情緒處理,格林伯格有一句名言:“你只有先抵達痛處,然后才能從痛處離開。”這里的“抵達”指的是治療師經過“披荊斬棘”,終于陪伴來訪者從講故事進入繼發情緒,又從繼發情緒探索到原發情緒,最后找到一直困擾來訪者的原發非適應性情緒(一個熟悉的老朋友),一個經常被自動喚起的情緒基模,探索這個情緒基模的起源,我們才能抵達痛苦的源頭。
下面是關于原發情緒、繼發情緒與工具性情緒的定義。
原發情緒
原發情緒指的是個體對環境改變做出的瞬時反應,
原發情緒是事件發生后個體升起的第一個原始感覺,是為我們做判斷提供信息的,其特征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是對現況的瞬時反應,當下被處理之后就會消失。例如,天涼時身體覺得冷,用餐時間到了會感到餓,被侵犯時覺得憤怒,失去了重要的人或物覺得傷心,被威脅時感到害怕,被批評時感到羞恥,等等,這些都是健康的感覺和感受,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而產生的原發適應性情緒。
原發情緒原本都是適應性的,但是也有可能演變成不健康的原發非適應性情緒。例如,來訪者小時候因父母離婚而感到悲傷和被拋棄,這些情緒在當時是原發適應性的情緒,是需要被安撫的。但是如果這些情緒當時沒有人理解,也沒有人提供安撫,這種無法表達也無人安撫的“感到悲傷和被拋棄”的情緒基模就一直凍結在來訪者的心里。長大以后在交友過程中,只要發生被朋友拒絕或者因搬家、轉學而產生“分離”的情況,來訪者的這個情緒基模都會被強化,讓他一次次感受孤單、傷心、被拋棄的痛苦。這個情緒基模不斷地被喚起,成為一種熟悉的受傷的感覺,在來訪者的生命歷程中反復出現,讓他覺得受困其中而無法擺脫。這都是由過往未解決的議題、沒愈合的傷口導致的。當來訪者對現實環境中發生的分離過度反應,給分離賦予負面的意義時,他就可能因為害怕被拋棄而不敢建立親密關系,或者會主動先拋棄他人,從而影響其人際關系的發展,這就成為來訪者的一種長期糾結的痛苦情緒,是一個熟悉的、深刻的、容易被觸發的痛點。這是原發非適應性情緒的一個典型例子。
原發非適應性情緒像一位老朋友,經常讓人陷入不請自來的恐懼、無地自容的羞愧、不可理喻的憤怒或一觸即發的悲傷中。在EFT的治療中,治療師與來訪者一起探索,直到找到這位“老朋友”,這是EFT轉化工作的起點。
不論是適應性的還是非適應性的,原發情緒都是人們內心深處最脆弱的真實狀態。
繼發情緒
繼發情緒是不能直接表達原發情緒時所顯露出來的情緒,屬于第二波情緒,不是最原始的情緒。它用于掩飾、掩蓋自己無法表達的情緒,或者是因為不滿意自己有情緒所以對自己產生了情緒。繼發情緒的產生有時是文化因素導致的,例如,傳統觀念要求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不應該表達悲傷情緒,所以他們只好用憤怒掩蓋悲傷。悲傷是原發情緒,用以掩蓋其的憤怒則是繼發情緒。再舉例來說,在傳統觀念中,女子要端莊大方、巧笑倩兮,即使被羞辱、受委屈時也不能直接表達憤怒或悲傷,而需要用寬容大度的微笑加以掩飾。有時,我們內在的防御系統讓我們習慣性地戴著面具生活,而不以真情示人,最終甚至連自己都分辨不清自己的真實感覺,這就是“情緒阻隔”。最普遍的繼發情緒是惱羞成怒、抱怨、罪惡感、焦慮、無助、無望感。前來治療的來訪者通常呈現的都是繼發情緒。
針對來訪者的繼發情緒開展心理治療是無效的,這是EFT非常重要的概念。
針對來訪者的繼發情緒開展心理治療是無效的,這是EFT非常重要的概念。對于丈夫有外遇的女性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