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常常看到家長因為孩子某方面比別的小朋友表現差,就著急上火甚至放棄努力,家長們完全沒必要。不錯,我們講孩子的關鍵期、敏感期對于學習事半功倍,但不是錯過這個時期,孩子就失去成為優秀寶寶的機會。
孩子吸收知識有這么幾個階段:0-3歲無意識學習、3-4歲具象學習、5-6初步抽象學習,6歲以上基本靠抽象思維方式學習。就是說孩子越早學習用腦方式越簡單,隨著年齡的增加接受知識的用腦方式越復雜,這種用腦方式我們人類本身是不能控制的,用腦方式不同孩子學習的難度就不同,而每個孩子個體智能發展是有差異,這就形成有些孩子適應早期無意識學習,他就在早期表現突出;而有些孩子對抽象思維敏感,他表現出來的優秀可能需要你的等待。
哲學心理學提出,任何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是直線上升,而是呈現不連續性階梯式上升。學前教育、學齡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是不連續性地學習成長,家長們不能用某時某階段孩子學習的好壞來評價結果,應該從每一個不連續性中看到孩子成長的核心,使這個核心成為教育孩子的抓手,這個抓手也是你與孩子互動的工具,你還可以將抓手想象為一個望遠鏡,它是你看清你孩子獨有的優秀秉性。
我一直以為家長認知邊界的升級,是孩子最大的幸福與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