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以為養生就是飲食合理搭配、堅持每日鍛煉、睡夠八小時,卻不知《黃帝內經》早已點破:“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真正的養生,不在外求,而在內修。
真正的養生,藏在“定、空、和”這三個字當中。
01
定:如如不動,身心自安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若不定,則氣血紊亂;心若安定,則百病不侵。
為何 “定” 能養生?
道家講“心息相依”,呼吸平穩,則心神安寧。
佛家講?“戒定慧”,定能生慧,慧能調身。
如何修 “定”?
1. 吃飯時吃飯
不刷手機,細嚼慢咽,感受食物本味。
禪宗云:“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b>
宋代大文豪蘇軾被貶黃州時,生活清苦卻依然保持 “定” 的心境。
他在《老饕賦》中描述自己吃飯時全神貫注,細細品味每一口粗茶淡飯,在簡單飲食中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也正因這份心境,在艱難境遇中仍能保持身心康泰。
2. 走路時走路
每一步都覺知腳底觸地,如行云流水。
虛云老和尚一生行腳參禪,行走時始終專注于腳下,將每一步都視為修行。
他在長途跋涉中,通過覺知行走,讓身心高度統一,達到了內心的安定,這種修行方式不僅強健了體魄,更滋養了心靈。
3. 睡前觀呼吸
躺下后專注呼吸 10 次,雜念自消。
《小止觀》云:“數息觀心,可入靜境?!?/p>
02
空:心無掛礙,百脈自通
《心經》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若裝滿雜念,身體也會淤堵;心若空明,氣血自然暢通。
為何 “空” 能養生?
道家講 “虛其心,實其腹”,心越空,氣越足。
佛家講 “萬法皆空”,放下執著,病痛自減。
如何修 “空”?
1. 遠離負能量
少看紛爭新聞,少聽抱怨話語。
《菜根譚》云:“耳不聞非,目不視惡?!?/b>
陶淵明辭官歸隱后,遠離官場的爾虞我詐與世俗紛擾,一心沉浸在田園生活中。
他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正是遠離負能量、讓內心歸于空明的真實寫照,這種心境使他得以在簡單生活中頤養天年。
2. 定期斷舍離
清理家中雜物,減少欲望牽絆。
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b>
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前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出家時毅然舍棄所有身外之物,將生活簡化到極致。
他通過物質上的斷舍離,實現了精神上的超脫,內心變得空明澄澈,這種狀態也為他的修行與健康奠定了基礎。
3. 每日靜坐片刻
閉目養神,想象心如明鏡,不染塵埃。
《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p>
03
和:天人合一,自然長壽
《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b>
心若和諧,則內外平衡;心若沖突,則百病叢生。
為何 “和” 能養生?
道家講 “陰陽調和”,心平氣和,則氣血順暢。
佛家講 “慈悲喜舍”,心寬量大,則福壽綿長。
如何修 “和”?
1. 遇事不爭:
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糾結。
《道德經》云:“夫唯不爭,故無尤?!?/p>
戰國時期的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始終保持不爭不怒的態度,以國家大局為重。
他的寬容與平和最終使廉頗負荊請罪,兩人和好如初。藺相如這種遇事不爭的心態,不僅成就了一段佳話,也讓他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得以保全自身,保持身心和諧。
2. 待人寬厚:
原諒他人,實則是放過自己。
唐代高僧寒山與拾得的對話流傳千古。
面對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的疑問,拾得答以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種寬厚待人的智慧,展現了內心的和諧,也成為了他們修行與養生的重要方式。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逆天時。
養生,終究是養心。
心定,則身穩如松;
心空,則氣暢如風;
心和,則命長如江。
愿你在喧囂塵世中,修得一顆安定、空明、和諧的心,活出真正的健康與自在。
你平時是如何 “養心” 的?是靜坐、冥想,還是通過其他方式?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心得,或許你的方法能幫助更多人找到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