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課堂教學改革改向何處去?中國課堂教學改革改向“學”處去!
一切指向“學”的教育教學改革才是才是真改革、實質性改革、有效改革。
指向“學”的教育教學改革,不僅包括學生的“學”,也包括教師的“學”,教育干部及校長的“學”。
不觸及“學”的改革,往往都是膚淺的、收效不大的改革,最終往往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 ? ? ? ——《中國教師》雜志社優質教育研究院院長田玉敏20170709山東濰坊
課堂教學改革改向何處?顧明遠、佐藤學、鐘啟泉等大家如是說……
2017-07-08 千秋視野
顧明遠 | 著名教育專家,北師大資深教授
教師可以少講一些
教育活動、人才培養在學校中最終要落實到教學方式上。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灌輸式教學,是老師滔滔地講,學生靜靜地聽的被動接受式。這種方式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把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參與式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學習。
什么是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自己提出答案。實施探究性學習,就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進一步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課題,自己開始探索。這需要時間。許多教師往往覺得哪來這么多時間讓學生去探索。其實時間是有的,教師可以少講一些,少布置一些練習性的作業,把時間騰出來讓學生去思考問題。
佐藤學 | 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
課堂改革重在小組合作
世界各國的課堂正在發生靜悄悄的變化。在新的課堂里,二十多個學生圍坐在幾堆課桌前,展開合作學習。教學不再是劃一的同步教學了,而是以主題為中心,組織探究性的單元學習。在課堂里,教科書不過是資料的一種而已。在教學中,盡管也有教師向全班學生進行講解的場面,但更多的是學生圍坐在一起展開“探究式學習”的居多。對教師來說,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和頭腦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應起來的“交響樂”本身,乃是教學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過“交響樂團”式的教學,每個學生之間富有內涵的相互學習是否能夠開展起來,與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洞察其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是分不開的。
在課堂中,倘若局限于“同步教學或是個別學習”的二元對立的圖式,課堂改革是難以充分地推進的。在課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課題不在于“同步教學或是個別學習”,而在于小組的“合作學習”。
鐘啟泉 |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從“傳遞中心”走向“對話中心”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種“記憶型教學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教師的作用是向學生傳遞信息,學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儲信息,并且按照這些信息行動;教師的教的活動替代了學生的學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是統治者、操縱者,學生是被統治者、被操縱者。這樣的課堂近乎于沒有生命活力和靈性的“心智屠宰場”。我們再也不能被束縛于教學活動的僵化、機械和被動的運作了。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改造灌輸式的“反對話文化”,倡導“對話文化”。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就是要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我對話,并且通過對話,形成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方式,亦即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三為一體”的學習過程。這種課堂教學過程超越了二元論:它強調知識的主觀與客觀、知識的接受與發現、知識的解構與建構、知識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知識的明確與默會等諸多關系的統一。我們要共同尋求課程教學的這種革命性的轉變——從“傳遞中心”的教學轉變為“對話中心”的教學;從“記憶型教學文化”轉變為“思維型教學文化”。
田慧生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摒棄捆綁式的課堂教學文化
我們的課堂要由過去長期以來以教為主的課堂根本轉變,但現在這種轉變過程中還沒有最終實現,這一點可以在課堂里聽課時可以感覺到。應該承認,新的學習方式在現在廣大中小學的課堂里非常普遍了,學生在課堂中自主活動的成分也已經大大地增加了,但總感覺到還有很頑強的一股力量在制約著課改最后臨門一腳踢出去。我認為,這是在課堂中習慣性的、捆綁式的教學習慣,還在頑強發揮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捆綁式的課堂教學文化,也還沒有徹底根除。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師還是習慣于為學生設計好一切——即使讓學生參與到探究討論中,我感覺也不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而是通過啟發把學生對問題思考引向教師設計好的標準框架,最后指向標準化。
啟發的方向出現問題,這源自于我們對課堂的過渡的設計和掌控,形成了習慣性的力量。就像我們習慣了捆綁學生,牽著學生走。什么時候當教師真正不再捆綁學生的思維,我們課堂就有希望。
成尚榮 | 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所前所長
教學過程正在被學習過程替代
課堂教學究竟走向哪里?我歸納為四個走向。第一,堅持以學為核心,讓課堂教學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第二,堅持基于學科本質的教學,讓課堂教學發生深度的變革。第三,堅持教學即兒童研究,讓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兒童的課堂、教學。第四,堅持以現代信息技術變革課堂,讓課堂里呈現更開放、現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大家都在研究以學為核心,究竟為什么以學為核心?我以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沒有真正實現以學為核心,大部分還是以教為主。我的判斷是,在全國范圍內的特級教師以學為核心的整體狀況并沒有變過來。因此,特級教師要想盡方法以學為主。
以學為核心,究竟要不要教?聯合國有個報告說:教學過程正在被學習過程所替代。葉瀾教授說,研究老師的教,不能回到老路。老師的教可能是一個點撥、引導、提升、點評,是不教之教的過程。特級教師、名師,如果當今不在這個問題上有新的認識,課堂教學改革還在舊路上行走。
(本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