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成吉思汗結束了蒙古草原上長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興起 并日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和擄掠,首當其沖的便是西夏。22年間,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親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圍夏都興慶府達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雖戰無不勝,遇到西夏卻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戰之局,蒙古軍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成吉思汗降旨“每飲則言,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 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敝野。經歷189年的西夏王朝滅亡了,黨項族也從此消失。只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臺──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著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
一座座黃色的陵臺,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賀蘭山下連綿展開,在陽光照映下,金光燦爛,十分壯觀。西夏王陵區同北京明代十三陵的規模相當,陵園地面建筑均有角樓,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塔狀陵臺等建筑單元組成,平面總體布局呈縱向長方形,按照中國傳統的以南北中線為軸,力求左右對稱的格式排列。西夏王陵構成了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西夏建筑形式。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是對賀蘭山東麓西夏帝王陵園遺址的統稱,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西夏王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以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面積約為53平方公里,坐北朝南,陵區內分布著9座帝陵、253座王公大臣陪葬墓、一處大型西夏建筑遺址和數十座磚瓦窯址。
1227年,蒙古滅西夏,戰火殃及陵區,地面建筑全部被毀,陵墓大部 被破壞。
在被蒙古大軍損毀前的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這里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