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有位美國名牌大學金融系教授說他們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國博士研究生了,他給出的原因是中國學生開始學習成績很好,后來做博士論文研究還可以,可是等到畢業找教職崗位時都表現不好,沒有辦法找到一流大學教職。所以他們不想再浪費時間培養中國學生了。剛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很懷疑這篇新聞的真實性。在大家的印象中,能去美國名牌大學讀書的學生必定是中國學生中的精英,更何況是去美國名牌大學金融系讀博士了,那必定是精英中的精英。我報著懷疑的態度又在網上搜了一些與中國留學生相關的內容,發現與這類似的新聞還不少。明明在人才濟濟的中國是精英,為什么去了美國反而成了不受歡迎的差生了呢?
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一位剛從美國做訪問學者回來的老師在課間給我們分享了一些他在美國大學的一些見聞。其中他提道在美國的大學,每次上完一門課,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做一個結課的作品。美國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強,經常能做出一些十分富有創意的作品,這樣的要求如果放在國內學生的身上是很難實現的。這里我并不想談抨擊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這類老話題,我只是想說的是中國在教育初衷上的錯位,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
從古至今,學以致用被歷代名人說推崇。從孔子的“學而時習之”到王陽明的“行知合一”,再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不說明學習的目的是運用知識,用知識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如今,我們把讀書變得功利化,大家似乎已經忘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中國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有幾百萬,似乎沒有比用考試分數來選拔學生更好的方法了。為了在這幾百萬人的競爭中勝出,中國學生從踏進學校的那一刻起,他們學習的唯一使命就是在以后的各種考試中考高分。從考重點小學到重點中學再到重點大學。無一不是用考試成績這把尺子來選拔強者。
只要考一個好的分數,似乎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其他的一切也不再重要。至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根本無關緊要,或者說不是現在應該考慮的問題。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當一個人經歷了完整的中國教學系統,當他回顧他的學習生涯時,除了依稀記得曾今考試的分數外,再無其他東西。知識并沒有轉化為他的能力。到了真正需要用到這些知識時,學生發現大部分已經遺忘,就算有些能有幸記住,但也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學生精英在美國那種重運用重實踐的教育環境下變得力不從心的原因。
教育初衷的錯位導致了中國學生實際能力的缺失,而中國浮躁的社會氛圍造就了中國學生學習目標的盲從。查看近幾年中國高考狀元的大學專業選擇,會發現金融和工商管理等這類畢業后就業薪資高的專業成為了狀元們的首選。對中國學生而言專業的好壞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畢業后工資的高低。很少有學生會問問自己自己真正想學的專業是什么?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就算有這樣的學生,也會在父母的威逼之下,屈從父母的意愿,選擇所謂熱門的專業。這種對專業毫無興趣,眼里只有人民幣的學生而言,怎么可能靜下心來專研所學知識呢,更不要說是做博士論文了。這也就不難解釋中國留學生為什么在美國變得不再優秀,而美國的名牌大學也不太愿意招收中國的留學生了。
教育導向的錯位和社會風氣的浮躁導致中國學生能力的缺失,只有回歸教育的本質,去除社會的浮躁,才是把中國的學生培養成為人才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