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轉述來的贊美,也要樂于傳達
不必故意去無中生有地捏造對某人的贊美,但如果真的有聽說起,就算是轉個三四手的贊美,也要樂于轉達給某人。
因為這樣做一定會讓聽的某人心里歡喜,而且轉述第三方的贊美,比我們自己說的一些空洞的贊美要可信得多。
02? 討人喜歡也是人生的決勝因素
討人喜歡有時候比外表好看還重要些。
這需要把握溝通時的態度,比如:
1. 知道講話的順序,應該哪句在前、哪句后呢?
2. 知道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一笑置之會顯得自己的大度。
3. 最重要是把對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03? 沉默有時很正常
哪怕是再親近的家人與朋友,也不可能沒完沒了地一直講話。在不講話時候,就會有一陣子沉默了。
有時在聚會中,一陣子的沉默好像會帶來壓力,逼得人要開口說些什么。如果在這時候,空氣中本來就彌漫著音樂,我們就會發現沉默沒那么壓抑。
好比,看夜景的時候、路邊散步的時候、與好友一起下廚煮菜的時候,其實沉默是很正常的。
“正在做的事”本身就很有趣,沉默反而比喋喋不休更豐富和值得回味。
04? 話題卡住了要自然地轉彎
有些人防衛心很強,或者天生個性冷淡,我們怎么努力找話題,他可能就淡淡地回答 “是哦”“這樣啊”,這樣話題就容易被卡住。
那就換話題,不要戀戰,暫且丟開比較不會手忙腳亂,有機會還可以再繞回來。
又如果遇上對方提起了一個自己不想接的話題,我們不必著急抵抗,可以輕巧地把對方熱衷的話題連接到一個很生活的方向。
05? 問題越是具體,回答就越省力
在聊天過程中,如果一開始就制造出雙方都很想講話的氣氛,對方就可能會有“怎么跟你有說不完的話和你談天好輕松”的感受。
可以用這樣的發問方式:先問兩三道像是非題或選擇題的具體問題,把對方有興趣聊的范圍給摸索出來,再用申論題往下問。
06? 要知道尖銳問題的答案也是有技巧的
如果問題很尖銳,可以試著把心理假設的事倒推回去兩三步來問。
(書中的例子:懷疑剛剛離了婚的朋友好像在吸du,先倒推兩三步,吸du是因為不快樂嗎?不快樂是因為離婚嗎?那么,可以小心地問“離婚以后,是不是有些痛苦?”)
如果在公事上必須問尖銳問題時,可以拿“抽象的第三方”來當替死鬼,或者可以盡量把對方聽起來刺耳的、有審判味道的字眼改成用一些“具體的陳述”。
07? 適度地挑釁會讓談話熱絡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被重視、被探討,而不是被一個完全沒原則的人敷衍了事地點頭稱是應付過去,所以在一些談話可以適當地加入一點小小的挑釁。
08? 避開雷區,小心交淺言深
有些惹人討厭“三姑六婆”,他們的特征是一年見不到幾次面,但是逮到就不管不顧問些隱秘的事情。
書中提到的雷區:
第一,對方很容易有苦衷的、不方便對不熟的人說的,比如財務狀況、生什么病、感情狀況、小孩的成績等。
第二,對方很容易有強硬立場的、談起來容易起爭執的,比方支持哪個政治人物、支持哪支球隊、討厭哪個明星、信哪個宗教、吃素的攻擊吃肉的或者反過來吃肉的攻擊吃素的等。
在現實中,“三姑六婆”就不尊重這些界線,喜歡問人家為何還不結婚、還不生小孩等。
09? 留些空當,有助消化
蔡康永的父親認為電動洗牌麻將桌是個本末倒置的錯誤發明。因為每打一把牌,中間搓洗麻將的時間正好用來稍微談一點正事。對他而言,打牌的輸贏不重要,打牌的空當則會重要很多。
其實,談話中的空當也是很重要的。
要知道喋喋不休和口才好完全是兩件事,好比跟一個寡言的人共處一小時,會很沉悶,但跟一個喋喋不休的人共處十分鐘,我們就會想著掐死對方。(想起有部喜劇電影《你丫閉嘴》)
留一點空當,讓聽的人消化,只要我們的話值得聽,就不用擔心,對方會視而不見。
10? 不必擔心問題沒深度
最棒的問句可能是激發對方繼續說下去的問句,總結起來有:“為什么?”“怎么會?”“真的哦”“我不知道耶?”“那怎么辦”“后來呢?”“原來是這樣!”
話題再怎么高深,上面的問句都夠用。
其實每個說話的人,都需要從聽話的那一方收到鼓勵,才會更開放來往下說。
只要我們的反應是一種鼓勵,顯示了足夠的熱情,那么不管對方是多有地位、多有深度的人,都會很受鼓舞并且想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