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在孩子普遍都缺乏內驅力?
? ? ? 北大心理學的博士、教授徐凱文在2016年提出了一個概念叫“空心病”,用來描述那些經常感覺沒有意義,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的心理狀態。他在報告中指出,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其中30%的人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40%的人認為活著和人生沒有意義。之所以有空心病,整天沒動力,蔫頭巴腦、無精打采、重度厭學的現象也跟我們當前的教育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在當前這種教育環境和教育制度下很多時候父母也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也是身在其中、身不由己被卷進去,不得不逼迫孩子學習,這種強壓的方式都屬于外部驅動,它無法激發孩子內心的真正的動力,激發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心理學上有一個德西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在做自己本來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獲得了外部獎勵,反而會降低對這件事情本身的興趣和動機,也就是說一件事情的外部動機會擠出它的內部動機。這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家長迫于這種生活壓力、競爭壓力,不得不內卷、去逼迫孩子學習,一方面這種逼迫、強制、外部巨大的壓力,反而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內部動機,也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發展自己原本對于學習這件事情本身的興趣。結果就導致了孩子普遍厭學,沒什么內驅力,沒什么動力,無精打采,經常需要反復催促才勉勉強強完成學習任務。埃隆馬斯克在演講中說,令人憂慮的是今天孩子學習和進步的動力幾乎全部來自外在的壓力和獎勵,結果就是他們既不會有宏偉的目標,也不會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樣的未來我都不愿意去想象,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內驅力,普通人也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