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公山弗擾的故事。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的弟子子游,名偃,在武城做城宰。孔子到武城,聽到到處都是琴瑟歌詠之聲,孔子非常高興,莞爾而笑,說:“嘿嘿,這詩書禮樂治國,一個小小的武城,子游也弄得跟真事兒似的!這是殺雞焉用牛刀么。”
子游年輕,是個實在人,不知道老師這話是這么意思,老師怎么教的,我就怎么做,我錯了么?他又羞又急,說:“以前跟老師學習,老師說:‘君子學道有得,則有愛民之心;小人學道有得,則規矩本分,能聽從領導。’武城雖小,我也不能輕視這鄉下人,就不教他們詩書禮樂?。俊?/p>
孔子知道子游誤會了,趕緊把大家召攏來現場講評:“同學們!子游說得對!我剛才跟他開玩笑的!”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公山弗擾,又名公山不狃,跟陽虎一樣,是季氏家臣。季氏很器重他,派他做費城城宰,但是后來,他和季氏的矛盾卻越來越深,終于和陽虎聯手作亂,反叛季氏,這一段,《史記孔子世家》里有記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陽虎為亂,欲廢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孳陽虎素所善者,遂執季桓子?;缸釉p之,得脫。定公九年,陽虎不勝,奔于齊。是時孔子年五十?!?/p>
陽虎失敗流亡國外,公山弗擾卻沒事,因為他把持費城,手里還有實力,相當于半獨立王國。前面陽虎不是召孔子,孔子沒去嗎。這之后,公山弗擾也派人來請孔子,到費城去幫他。《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鬃釉唬骸胺蛘傥艺哓M徒哉?如用我,其為東周乎!”然亦卒不行。
孔子這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鉆研了大半生,就沒機會施展??催@公山弗擾,經歷了陽虎之亂,還是巍然不動??鬃舆厔恿诵?,想應聘去費城。
子路是個直腸子,聽說老師居然想去幫公山弗擾,驚得下巴差點沒掉地下,直接就質問老師:“咱們是窮途末路沒地方去了嗎?公山弗擾那里也去?”
孔子說:“來召我的人,難道就沒有打算嗎?或許他志向遠大呢!如果真能用我的主張,我就要他成為東周!”
這一句“吾其為東周乎!”不好說怎么解!一般解著在東方復興周朝的禮治,因為費城是魯國,是在東方,把費城治理成一個小小的周禮的理想國。但是再往下一步,就是行王道,天下歸心,一統天下了。
孔子居然想去輔佐公山弗擾這個亂臣賊子!這沒法解釋!后儒很多替孔子開脫,說公山弗擾反的是季恒子,不是魯君,孔子是要輔佐他匡扶公室。這開脫有點多余,孔子不是說了嗎,誰能說今天的費城,就不是當年周文王周武王的小小豐鎬呢?這話說得很直接了,這就是孔子的政治抱負,只是他一生都沒有找到一個值得輔佐的人。孔子要恢復的是周禮,天子是姓周還是姓李,他可不在乎。
不過,孔子最終還是沒有去,因為知道公山弗擾不是周文王,不是什么靠譜的人,子路的意見是對的??鬃右膊贿^念叨念叨,舒緩一下情緒罷了。
過了四年,,孔子成為魯國大司寇,并“攝相事”,也就是代執政季桓子處理國政。他開始實行自己的政治抱負,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隳三都”。所謂“三都”,是指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孟孫氏的成邑(今山東寧陽)。要把他們的城墻撤毀,以免他們據城反叛。孔子“隳三都”的目的,是抑私家、強公室。叔孫氏、季孫氏吃盡了邑宰叛亂的苦頭,也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郈邑被順利地拆毀;隳費時,卻遭到了公山不狃的頑強抵抗。當季桓子率領大軍前來隳費時,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帶領費人避實就虛,直搗魯國都城曲阜,身為大司寇的孔子,沉著冷靜,率兵反擊,擊敗費人,公山不狃逃到齊國,費邑終于被拆毀。
我的論語學習參考書: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注,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出版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