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齊帆齊第三期28天寫作營 10 1863字 累計15317
收到書,如獲珍寶,捧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確認書評作業(yè)的上交時間,擁有了書則擁有了一份責任,猶如肩上挑起一副重擔。只有盡快盡善盡美地完成,才能對得起老師郵寄的辛苦,對得起作者耗時多年的心血。這也許是新寫作人對老寫作人的尊重。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童年有游戲的歡樂,青春有漂泊的經(jīng)歷,老年有難忘的記憶。
《肖復興散文》是作者年老時候的回憶錄。大浪淘沙,每個記憶都是沙灘上閃光的珠貝,時不時拿出來回味一番。
肖復興,當代著名作家,1982年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曾北大荒插過隊,中學里當過教書匠,擔任過記者,編輯,主編,寫過書,獲得首屆“全國中小學生喜愛的作家”稱號,多篇作品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這么多抬頭都比不上肖老師的兒子,弟弟的這些偉大稱號。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母愛無邊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書中我最愛看的,看的最多,提的最多的都是母親。這個母親是沒有血緣關系的繼母。肖老師8歲不到,弟弟3歲,生母離世,繼母來到家中,給予兄弟倆最偉大的母愛。
北京的冬天,被窩冰涼如鐵,家徒四壁,連個熱水袋都沒有,母親經(jīng)常把被子抱到院里,晾到太陽底下烤曬,再把被子收回來,鋪成被窩狀,用她的話說,把老陽兒疊起來,在貧苦的日子里,給兒子驅散冰冷的寒冬。有了母親,庸常瑣碎的日子變得有滋有味。
母親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大部分時間待在樓上守在窗前,太陽在悄悄地移動,從一個窗移到另一邊,一天天,一年年,年老的母親日日守候窗前,迎接兒子的歸來。
母親離世后,空蕩蕩的窗戶,像是沒有畫幅的鏡框。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父愛如山
幸福,有時是那樣虛浮,有時是那樣真實。歌德說:“最幸福的,莫過于家庭和睦的人。”
肖老師應該是最幸福的人,母愛是寬博的,父愛則是含蓄的。父親有三件寶貝,一塊瑞士英格牌的老懷表,一副陸潤癢的字,一件郎世寧的畫。
在貧病交加的年代,父母都盡量省著吃,緊著兩個長身體的男孩吃,仍然吃不飽時,父親偷偷地把三件寶貝,賣到委托行換取食糧,在艱苦的歲月里,省吃儉用,砸鍋賣鐵也要把兒子留在身邊,維持學業(yè)。
北島的《父親》里提過,“你召喚我成為兒子,我追隨你成為父親。”
手足情深
文中反復提到一個姐姐,姐姐,就是替媽媽照顧你的人。姐姐永遠是姐姐,弟弟永遠是弟弟,就像那棵親情樹一樣,你是干,我是枝,母親則是根。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姐姐,跟母親一樣,一心一意照顧這個家。
當年,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為了減少家里的開支,姐姐豆蔻年華,遠赴內蒙,扎根他鄉(xiāng)。知道家庭困境,義無反顧承擔養(yǎng)家的重擔,每月寄30元,支持兄弟的學業(yè)。
奔赴千里,給弟弟送棉衣。這姐弟相聚的時日不多,對弟弟來說,“好日子太不經(jīng)過,就像糖越過越小,哪怕精心含在嘴里。”圣潔而寬厚的手足之情,彌足珍貴。
你養(yǎng)我小,我養(yǎng)你老
一個家最大的財富是母慈子孝。父親離世后,不忍母親一個人煢煢孑立,獨自生活。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作者回到北京,跟母親一起生活。北京很少有南國的水果,就是有,價格也不菲,想著年老的母親尚未品嘗過荔枝的味道,對一個薪資微薄的教書匠來說,這無疑是筆巨資。羊羔尚知跪乳以謝母恩,何況人呢?趁著發(fā)工資,鼓起勇氣買了荔枝,讓母親嘗鮮。
作者與父親,母親,姐姐之間的親情溢于言表,看到家里任何一件舊件,就想起父母和姐姐。
歲月是一條長河,拍打在巖石上的印記,隨時間的流逝慢慢風化消失,而對親人的記憶永遠刻在心間。《花邊餃》、《酸菜》、《娘的四扇屏》,《未上鎖的皮箱》,《顛簸的記憶》滿滿都是親人的回憶。
偉大的靈魂都寓于平凡的軀體。在這平凡的人身上,在這日常的瑣碎日子里,都閃耀出熠熠光輝。
而我,看到文中母親,父親,姐姐的篇作,尤其看得細致,因為這親情猶如一碗加了糖的溫開水,喝下去暖暖的。
肖老師的文字溫和,細膩,平常素樸的敘述,一如汪曾祺的散文,故事中浸透了生活情趣,看著他的文章,就像聽他娓娓講個故事。
有時候,眼光迷離,眼角濕潤,因為我也想起了我的父母和外公外婆,他們也是一樣的愛我,就像肖老師文中提過的一樣,人同此情,情同此理,親情,洇濕一切時空。
真情實感,應該是一切文學寫作的要義,散文它講究一種韻味,看是細瑣的故事,其實它在描述一個畫面,一副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的畫面。
細,真,清,散文的最高境界,應了張岱《陶庵夢憶》里的一句話,“著默無聲,墨沉煙起。”這也是我對散文的理解。情真意切,潤物無聲。
一口氣讀完,最幸福的事莫過于,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慢煮生活,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