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定有人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在微信上很討厭別人發一句:在嗎?
然后,就沒有后文了
發一句“在嗎”,等待別人回復,在的,有何意義?不說明來意,誰知道你是什么套路
2016年9月份,移動互聯網時代都多少年了,智能手機從12年開始普及了,人家都在,只是愿不愿意搭理里,就有話直說,人家看到了就會恢復,不然呢,一句“在的“”,無效溝通。
遇到這樣的人,我會說:在的,有什么事情請直說吧。
三個小時后,收到回復“還在嗎?”,
問在不在,這不都是QQ電腦時代的招數嗎,怎么現在還有人這么堅持傳統文化
發送在嗎,只是因為現在的發送成本太低了,幾乎不需要花錢,花時間,而且妄想把對方拉倒自己同一個時間點來對話,但是現在大家都這么忙,如果真的有急事,不如打個電話,你連對方電話都沒有,也說明你們之間并不是什么朋友,并不是朋友那為什么需要“在嗎”,這樣的話語讓對方即使回復呢?摸不清楚你的套路,不如有事說事誠懇一些。
時光回到寫信的那個時代,我想沒有人會寫一個“在嗎”的信,讓對方回復,因為交流成本高啊,而且信的本身就是有事說事,而不是你站在人家樓下喊,張三,在嗎,在嗎,再走到電子郵箱時代,發完一封信,我們都知道,對方有空了就會看,里面有實質的內容才會恢復,不然呢?在嗎,在的??,,郵件,信都是一種交流,為什么叫做微信,我想這是有原因的,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有事先說事,順便打招呼,我想表明打招呼的來意是對別人一種禮貌的尊重
現在很多事已經沒必要先把對方拉進同一個時間維度里再溝通了,打個招呼后說事情,不顯得更簡潔明了嗎
來給大家說一個關于“在嗎”的故事吧
最近有個朋友跟我聊天,說起了他工作里的事情,有一天他在外面辦事,中午接到了一條微信,是辦公室一位文員發給他的,就兩個字“在嗎”,他回答“在的,什么事情”,然后半天都沒有回復,到了兩個個多小時候,他接到了回復“哦,我是想告訴你下午兩點鐘總經理召集大家開會”,我那位朋友當時臉上三條黑線,頓時火冒三丈,發了一句“你就不能直接把開會的事情,直接發完嗎,現在告訴我什么意思”,接著她收到了一條吐血的微信“不好意思,我發了之后,就去準備會議需要的東西,太忙了,沒顧得上”,最后,我那朋友因為開會沒來,被扣了200元錢,而且會被老板說教了一頓,我猜他心里一定在想,這個鍋,我不背
說“在嗎”,是一種想要把人拉倒和自己一個時間節點在溝通的想法,這未免有些好笑,每個人做的每個工作都不同,休息,上班,吃飯,誰要求一定要整齊劃一,網絡交流圖的就是一個方便,一句在嗎,就把人拉到了不方便,這不是耽擱事情嗎
最后,送大家一句話,放到朋友圈吧
以后微信找我有事直接說事,別總問我在不在,在不在的。 你說讓我怎么回答你?我說在,你跟我借錢怎么辦!我說不在,你請我吃飯怎么辦!我說在,沒好事怎么辦!我說不在,有好事落下了怎么辦!所以有事直接說!這樣我好知道我在還是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