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部小說,描寫一個女人的一生。作品無關名人,因為這只是一位不見經傳的女人;它也無關傳記,因為主人公并沒有廣為人知的事跡。朋友,你有興趣一讀嗎?
這部小說叫做《不屬于我們的世紀》,六七百頁的塊頭,有點煎熬。但因得了很多項文學獎,據說還將拍成電影,基于對其內容的好奇,我拿起了書本。怎么說呢,這是一部值得讀過之后,在生活中慢慢品咂的小說。因為它的可貴之處正在于描寫生活的真實性,看似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這不就是每個人的人生之路嗎?在小說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其實多少可以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或時與書中人物的感想不謀而合。主人公艾琳,從小時候與父母的恩怨糾葛起,到成年戀愛結婚后的快樂和憂愁,再到經歷撫育孩子的艱辛從而達成自己與父母的和解,直至最終丈夫患病離世,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寞苦悶,其間的歡笑與淚水真真實實來源于她的生活,但又無可置疑地使讀者感同身受。也許每個人的生命軌跡注定都要經歷這樣的曲折與顛簸,心懷希望,而前方的道路卻常常隱在迷霧之中。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不斷地包容他人,同時又不斷地被他人包容;有不斷地原諒他人,同時又不斷地被他人原諒。軀體逐漸老化,思想日漸成熟,這也許正是生命最富哲理之處:人的最佳狀態只是身體與精神二者相對平衡下的外在體現。
小說結構簡單,以時間為線,將艾琳的生活分為了童年、中年和老年,身邊圍繞的親人也從父母轉向丈夫和孩子。她的角色轉換如下:
女兒與父母
艾琳的童年不算悲慘,因為她的父母健在,均陪伴在其左右;艾琳的童年又是不幸的,因為父母感情不和,能給她的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家庭。作為一個移民族,艾琳的父母承擔起了超越一般夫婦的生活重擔,謀生艱難。父親在外豪爽大氣,對內則酗酒成性,不思進取;母親一面操持家務,一面工作謀生,給艾琳的關愛屈指可數。雖然最終艾琳和父母達成了諒解,但童年關愛的缺失依然是成長過程中的隱痛。
妻子與丈夫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苦到底的,就像咖啡,醇厚的苦中卻伴有絲絲的甜,當艾琳遇到她的真命天子埃德時,也許正是生活賜予她的風華正茂的時期吧。在那段時間,我們明顯感覺到,主人公的天空仿佛射進了幾縷陽光,生活不再有陰霾、絕望、和得過且過,而是有了希望,有了奔頭。艾琳有了期待,有了憧憬,有了第一次約會的小心跳,有了開始新生活的小規劃。讀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主人公婚姻的開始,也在期待生活的反轉。然而反轉最終成了“轉反”,一切的希望都被丈夫的阿茲海默癥打回了原型。艾琳的這杯咖啡依舊苦不堪言。
母親與兒子
都說孩子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當艾琳為了孩子、為了生活而奮斗更好的生存條件時,孩子確實是她努力的催化劑,但當真正年老需要依靠時,她才發現,唯一能依靠的還是自己,小鳥終歸要離巢遠去,唯一能做的就是母子之間的相互諒解。這其中也有東西方家庭觀念的差異,但令所有人動容的則是艾琳的逐漸獨立和愈加堅強。
通觀這篇小說,六七百頁囊括了一個平凡女人的一生,它不是名人傳記,沒有撲朔迷離的身世之謎,沒有高潮迭起的不凡經歷,也沒有功高蓋世的英雄事跡,它僅僅是一個人的生活寫實,有悲痛欲絕,也有喜極而泣。作者講述了一個很長的故事,我們期待著美好的、稱心的結局,愿艾琳晚年幸福、老有所養,但長長的故事盡頭,卻是除去面具的真實的生活——該走的毅然決然地走了,留下的是千瘡百孔的記憶和經過時間鐫刻過的熠熠生輝的堅強。在我們看來,艾琳是不幸的,她沒有一對相親相愛的父母,也沒有和諧美滿的童年;她沒有能夠陪自己并肩努力、攜手白頭的丈夫;更沒有一個懂事乖巧、分擔重負的兒子。她的一生無不在獨自地跟生活過招討饒,內心苦悶卻又永不服輸。在常人看來這不是一個成功人生美好生活的設想。可是艾琳又是幸福的,因為她游走于真真實實的生活中,而非我們想當然的憧憬中。總觀艾琳的一生,她的生活沒有感天動地的淚崩畫面,沒有稱心如意的團圓結局,有的只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韌、退讓和忠貞。“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事實縱然鮮血淋淋,但不妨礙我們笑面以對。
生活不是錦衣華服、輕歌走馬,而是戴著鐐銬的舞蹈,浸著血,含著笑,一步一步走向未知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