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
Promise簡介
ECMAscript6原生提供了Promise對象,由瀏覽器直接支持,目前大多數瀏覽器都已經實現了,低版本瀏覽器可以使用es6-promise庫來填平兼容性問題。Promise最大的好處是把執行代碼和處理代碼分離開,使異步操作邏輯更加清晰。
Promise特點
1、對象的狀態不受外界影響
Promise對象代表一個異步操作,有三種狀態:
- pending - 初始狀態。
- fulfilled - 操作成功完成。
- rejected - 操作失敗。
只有異步操作的結果可以決定當前是哪一種狀態,其他操作都不會影響狀態改變,這也是Promise最本質的特性,對于調用者的一種承諾
2、一旦狀態改變,就不會再變
Promise對象的狀態改變,只有兩種情況:從Pending變為Resolved和從Pending變為Rejected。只要這兩種情況發生,狀態就會固定,不會再變了,會一直保持這個結果,與事件不同的是,就算改變已經發生了,再對Promise對象添加回調函數,也會立即得到這個結果,而事件一旦錯過再去監聽,就不會得到結果。
Promise優缺點
優點:
- 有了Promise對象,就可以將異步操作以同步操作的流程表達出來,避免了層層嵌套的回調函數Promise
- 對象提供統一的接口,使得控制異步操作更加容易
缺點:
- 無法取消 Promise,一旦新建它就會立即執行,無法中途取消
- 如果不設置回調函數,Promise內部拋出的錯誤,不會反應到外部
- 當處于Pending狀態時,無法得知目前進展到哪一個階段(剛剛開始或者即將完成)
Promise.prototype.then
Promise.prototype.then方法返回的是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因此可以采用鏈式寫法
ajax("http://www.bestvist.com").then((json) => {
return json.post;
}).then((post) => {
// post處理
});
代碼中使用then方法,指定了兩個回調函數。第一個回調函數完成后,會將返回結果作為參數,傳入第二個then中的回調函數執行。
ajax("http://www.bestvist.com").then((jsonURL) => {
return ajax(jsonURL);
}).then((post) => {
// post處理
});
如果第一個回調函數返回的是Promise對象,后一個回調函數會等待該Promise對象的運行結果,等Promise運行結果返回,再進一步調用。
這種設計使得嵌套的異步操作,可以被很容易得改寫,把回調函數的"橫向發展"改為了"向下發展"。
Promise.prototype.catch
Promise.prototype.catch錯誤捕捉方法是Promise.prototype.then(null, rejection)的別名,用來指定發生錯誤時的處理函數。
ajax("http://www.bestvist.com").then((post) => {
throw Error();
}).catch((error) => {
// 捕捉回調函數運行時發生的錯誤進行處理
console.log('error:' + error);
});
Promise對象的錯誤具有"冒泡"性質,會一直向后傳遞,直到被捕獲為止。
ajax("http://www.bestvist.com").then((jsonURL) => {
return ajax(jsonURL);
}).then((comments) => {
throw Error();
}).catch((error) => {
// 處理前兩個回調函數的錯誤
console.log('error:' + error);
});
Promise.resolve
Promise.resolve方法可以將現有對象轉為Promise對象。如果Promise.resolve方法的參數,不是thenable 對象(具有then方法的對象 ),則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且它的狀態為fulfilled。
const resolve = Promise.resolve('promise resolve');
resolve.then((s)=>{
console.log(s)
});
輸出結果:
promise resolve
如果Promise對象的實例狀態為fulfilled,回調函數會立即執行,Promise.resolve方法的參數就是回調函數的參數。
如果Promise.resolve方法的參數是一個Promise對象的實例,則會返回該Promise實例。
Promise.reject
Promise.reject(reason)方法與resolve方法類似,也會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實例,但該實例的狀態為rejected。Promise.reject方法的參數,會被傳遞給實例的回調函數。
const reject = Promise.reject('promise reject');
reject.then(null, (err) => {
console.log(err)
});
輸出結果:
promise reject
Promise.all
Promise.all方法用于將多個Promise實例,包裝成一個新的Promise實例,該方法一般接受一個數組作為參數,但不一定是數組,只要具有iterator接口。且返回的每個成員都是Promise實例。
const getRandom = () => +(Math.random()*1000).toFixed(0);
const ajax = (taskID) => new Promise(resolve => {
let timeout = getRandom();
console.log(`taskID=${taskID}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taskID=${taskID} finished in time=${timeout}.`);
resolve(taskID)
}, timeout);
});
Promise.all([ajax(1),ajax(2),ajax(3)])
.then(resultList => {
console.log('results:',resultList);
});
輸出結果:
taskID=1 start.
taskID=2 start.
taskID=3 start.
taskID=2 finished in time=27.
taskID=3 finished in time=257.
taskID=1 finished in time=876.
results: [1, 2, 3]
Promise.all狀態分為兩種:
- 只有ajax(1)、ajax(2)、ajax(3)的狀態都變成fulfilled,返回的狀態才會變成fulfilled,此時ajax(1)、ajax(2)、ajax(3)的返回值組成一個數組,傳遞給Promise.all的回調函數。
- 只要ajax(1)、ajax(2)、ajax(3)之中有一個是rejected,返回的狀態就變成rejected,此時第一個被reject的實例的返回值,會傳遞給Promise.all的回調函數。
Promise.race
Promise.race方法也是將多個Promise實例,包裝成一個新的Promise實例,與Promise.all不同的是一旦有狀態改變,就會返回第一個狀態改變的Promise實例返回值。
const getRandom = () => +(Math.random()*1000).toFixed(0);
const ajax = (taskID) => new Promise(resolve => {
let timeout = getRandom();
console.log(`taskID=${taskID}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taskID=${taskID} finished in time=${timeout}.`);
resolve(taskID)
}, timeout);
});
Promise.race([ajax(1),ajax(2),ajax(3)])
.then(result => {
console.log('results:',result);
});
輸出結果:
taskID=1 start.
taskID=2 start.
taskID=3 start.
taskID=2 finished in time=59.
results: 2
taskID=3 finished in time=707.
taskID=1 finished in time=854.
Promise.race雖然返回第一個狀態改變的Promise實例,但不能阻止其他Promise實例狀態改變。
如果Promise.all方法和Promise.race方法的參數,不是Promise實例,就會調用Promise.resolve方法,將參數轉為Promise實例,再進一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