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年代》是美國著名女作家伊迪絲.華頓的作品,曾獲過1921年的普利策獎,是在同一時期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齊名的小說。1992年,作品被馬丁.西科西斯搬上銀幕,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史柯西斯花了七年時間研讀劇本,又花了兩年時間準備。
故事描述的是十九世紀美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無論是服裝、餐具、陳設和布局、皆具匠心、十分精致。本片榮獲93年奧斯卡五項提名及最佳服裝設計獎,第五十一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所謂純真年代,在19世紀70年代的紐約,那是一個含蓄的年代,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家庭出身良好的律師紐蘭和門當戶對的梅訂婚,與此同時梅遠嫁歐洲的表姐艾倫從英國回來,準備跟自己的伯爵丈夫離婚。離婚在那個年代可是大新聞,所有人都不理解艾倫,她回來后很快被圈子里的人所孤立,人們紛紛對她品頭論足,認為離婚就是品行不端的表現,她應該頂著伯爵夫人的頭銜度過余生。
埃倫的到來使紐蘭看到了希望,她大膽、奔放、不落俗套,與美麗但又羞怯、固守習俗的梅相比,埃倫顯得成熟、自信、魅力無窮。紐蘭很快就狂熱地愛上了她,但他卻遲遲不表白,在冷靜的外表之下,他的內心經受著痛苦的折磨。
和梅結婚后紐蘭益發感到自己陷入傳統婚姻的陷阱,頻繁地約會埃倫,打算孤注一擲與她私奔,但梅懷孕的消息使埃倫毅然斷絕了與紐蘭的感情糾葛,她對紐蘭說:“I can not love until I give up you."(我只有放棄你才能愛你)隨后遠走巴黎,從此紐蘭忠實地履行著他對社會和家庭的職責。
多年后,已屆老年并已喪妻的紐蘭終于有機會見到埃倫,然而他選擇只是在樓下遙望著埃倫的窗口,陽光折射過窗上的玻璃暈眩了紐蘭的眼睛,就在那一剎那,年輕時代的埃倫燦爛的笑容在他的心中如鮮花綻放......
相較于艾倫的反叛,梅算是那個時代標準的好女孩。她出身于傳統的家庭,思想非常保守,絲毫不覺得傳統禮教是一種束縛,循規蹈矩的同時又難免有些無聊。兩人婚后的生活很壓抑使紐蘭透不過氣來,梅溫順的外表下有刻板嚴厲的地方,并總是試圖改變他身上自己最不想改變的部分,紐蘭覺得自己的婚姻是個錯誤。
實際上紐蘭的愛和恨都只是一種精神活動,從來沒有付諸行動。他強烈憎恨上流社會的各種清規戒律,卻從未有過真正離經叛道的舉動。他內心同情埃倫,決定與他的家人以及整個社會斗爭,支持埃倫與她的生活放蕩的丈夫離婚。然而當他以律師身份被派去辦理這件事時,他卻違背自己的心愿,勸說艾倫維持現狀:“這種情況下,個人總要為所謂集體利益而犧牲,人們為了保持家族統一必須固守一切常規。”
生活就象被強奸,當你無力反抗的時候,只能默默承受。當時的紐約上流社會有著不可動搖的傳統和習俗,人們的言談舉止都要講究“得體”,而在這些繁文縟節的背后,卻是上流社會的價值取向與道德標準,任何人違背了它的原則與規范,都將受到一致的譴責與唾棄,因此艾倫與紐蘭的戀情不被接受。
造成兩人愛情悲劇的更深層原因是他們自己內心的道德障礙。艾倫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時還要考慮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她擔心自己的決定會搶走梅的幸福,會對紐蘭的前途造成影響。艾倫一直在“對他們自己的忠誠和對他人的公正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最終她選擇犧牲這段愛。紐蘭終其一生都在壓抑自己的本心在扮演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的角色,失去了自我。
感覺到那個永遠讓人神魂顛倒的故事神韻:得不到的永遠是最美好的,心中壓抑的感情是那樣強烈卻最終是無奈——人生是怎樣的陰差陽錯、是怎樣的被環境所左右、最終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愛情和生活......生活的意愿沒有像自己想要的那樣實現,違心、無奈、窒息的活著,無論試圖掙扎、無論試圖離開,最終還是屈服于環境,放棄自己所追尋的東西,這似乎才是電影要表達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