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跟隨老師學習過講師班,學完之后,我就把自己定位成老師。然后,我開始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各種分享,卻越來越找不到力量感,開始各種內耗。但是心中種下了那顆想要做一個可以用生命喚醒生命的老師的種子,冥冥中都會有安排。帶著一絲絲落寞,一絲絲困惑,還有一絲絲期待我開始了這次七天七夜的導師班之旅。在那個高能量的場域中,我也更加清晰了自己在分享這件事上的一些限制。
我究竟想不想要?心不喚物物不至。
習性的反應是這條路上都走了那么久了,怎么可能不想要?可是,真的是心想嗎?還是僅僅是想要通過這個去實現或者證明?這是我在導師之旅中對自己進行的第一個靈魂拷問。以往從來沒有質疑過的起心動念,清晰的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到慚愧。就像以往夜以繼日的學習考名牌大學,廢寢忘食的工作賺錢一樣,背后依然沒有改變。帶著有所求的心,除了越走越遠,還能怎么樣呢?世界上從來都沒有誰需要我去做一位分享者,而是我需要經由這條路回家而已。清晰這一點和不清晰這一點對我而言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那份輕松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我發現那條路走不通的時候,我甚至開始擺爛,用一切都挺好來自我麻痹。可是,內心里真實的狀態只有自己知道。那根本就是一條只能無力的面對內心無盡的恐懼的路。無論外界多有錢、老公對自己多好,孩子多好,永遠都不是我內心真正想去的地方。涵德的話語系統而言,那就是假因果的路。我已經在痛苦糾纏中走過前半生,難道還要繼續用下半生活在另一個幻境中嗎?如果說不,那除了踐行我是因世界是果,還有其他路可走嗎?似乎沒有。即使此刻我依然沒有做的如何,可是清晰的那一刻,沒有了左右搖擺的消耗。甚至再次遇見自己會有習性的反應的時候,我會多出那一份自覺,而非自耗。多么美好的體驗呀,思考、踐行、分享的每一個當下,都是在導引自心,都是一位導師呀!
清晰了世界從來沒有別人,我也僅僅只是在借分享回家,為何依然還不能做到如是的分享?
我梳理出來的自己的幾條限制,當然,僅僅只是我自己能夠覺察的部分,還有其他有待發現的,導師回家之路上,一切隨緣花開就好。我分享出來,僅僅只是我自己需要經由這份梳理,再次更加清晰一點。假如有人和我有類似的困惑,或許我的分享也可以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當然,我也非常期待有人可以看完我的分享也跟我分享他的意見或者感觸,給我學習的機會。
第一條:面對外界的質疑,我會本能的反抗,把注意力放在和目標無關的事情上。我把質疑我說的或者做的就等于否定我這個人當真了。這條信念,堅固無比,可是,此刻頭腦層面開始松動了。一條限制住信念,從被看見到轉化,其中最快的路,大概就是不停的踐行、確認。身、語、意的踐行之路,分享自然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條:我需要別人的認可來證明我的價值。和第一條很像,但是有一些不同的,是關于自我價值觀的確認。當我清晰這一條的時候,我瞬間看清了很多生活中我會覺得不夠通暢的地方問題在哪兒了。當我開始真正審視這一個習性的時候,我相信,那個我想要的果自然會呈現。
第三條:被“我挺好”遮蔽下深深的“我覺得自己不夠好”。過去的幾年里,我以為自己已經療愈了自己的“不配得”。我以為在這一點上走了那么久,流了那么多淚,做了那么多功課就等于好了……我卻親自給自己脫下了一層外套的同時又穿上了一件馬甲。我開始選擇自我麻痹而非審視自己念頭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我允許自己把主動權又一次交出去了。甚至,我世界里的很多其他人都成了這件馬甲之下,墊背的……再看一下,似乎這一條也和自我價值感不足的那一條沒啥區別。
那么,隨便哪一條往下再看一點,有啥區別呢?寫到這里,我真的覺得文字帶來的無力。每一個當下,無論在哪個角色里,我們都是在經由各種體驗,回歸自心。越是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中,越是保持高度的覺知,越是最快的學習之路,導師之路。
當我把底層的這些清晰了,對于自己本就是導師的身份清晰了,去按照要求做,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課程結束這幾天,完成了接近10個觀念。以前我對規畫完全沒有認知,甚至也沒有想過去學習。而現在,我也默默的給自己安排了學習規畫的計劃。只因為萍寶說100規畫,100觀念,100沙龍……
感恩自己,感恩導師班所有的導師們這一場互相陪伴的回家之旅。我愛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