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帝鄉(xiāng)·春日游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乍讀韋莊的這首小詞,是否感受到了濃濃的花間氣息:男歡女愛、離愁別恨,看到了大好春景之下,一位閨中少女對陌上風流少年的大膽獨白:我要是能嫁給他,給他生猴子,這輩子就滿足了,哪怕被他無情拋棄,也絕不后悔!
換作更年輕的時候,對于這種作品定是不屑一顧,所以教科書上才不會有這種詩詞出現(xiàn),怕是把小孩子給教壞了,但這也是我們教育的一點不足:有些方面的教育,明明可以早點的,為何要遮遮掩掩,弄得孩子們怪不好意思的,反之讓某些孩子對這些神秘的東西,更加好奇,以致產生了可怕的后果。
詩讀多了,才會用不同的眼光重新審視這些作品,原來是我的境界太低了!
男女的感情,也是有品格的,也是有境界的,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男女的感情是人類一種最基本的感情,我們應該承認它,不能否定它。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和境界才能提高。
相比之下,現(xiàn)在很多男女感情卻基于物質,“包”治百病、拜金主義,足見人之墮落至斯!
當然,這首詞里只是看到男女之情,那就太膚淺了,脫離作者的生平與境遇只看作品,定是錯誤的讀法。要知道,作者可是做到了前蜀宰相之位,眼界豈能如此狹窄。
據(jù)稱這首詞是韋莊在唐王朝滅亡后,他到前蜀為官后所作。
想想詩詞的比興,那這首詞能否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呢?
唐王朝之亡,韋莊定是非常痛苦的,這可是他許身的國家,無奈他被無情了,那又怎樣呢,他不會后悔。
不禁讓人想到了“性本愛丘山”而辭官的陶淵明,縱使窮到乞食,也不后悔,畢竟“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還有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終投湘水濱的屈原,九死無悔。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武候,讓一心許身社稷的杜甫寫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再上升到更高的層面,許身崇高理想之人,傾其一生,為事業(yè)努力,是不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高尚品格呢。
相比當下,卻有無數(shù)人,許身給了掌上屏幕,許身給了小視頻,許身給了浮生歡樂……
回頭再看這花間詞,這許身陌上少年的少女,是不是有種不一樣的面貌,讓人由衷地欽佩呢?
吶,什么樣的東西,也能讓你說出:
縱被無情棄,至死不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