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少兒編程語言Scratch之父的作品??赐曛螅X得有很大收獲。
1。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常擔心孩子們花在數字設備上的時間太多。但重要的不是時間,而是孩子們用這些數字設備做了什么。
2。A型學生:遵守規則和指示的學生
X型學生:愿意承擔風險,勇于嘗試新鮮事物,樂于提出自己的問題
中國的教育更擅長培養A型學生,但社會卻更加需要X型學生。
現在的小學生,大概有2/3會在將來從事目前尚未發明出來的工作。要想在變化如此快速的世界蓬勃發展,創造性地思考和行動的能力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3。大多數學校的教育方式是“廣播教育”,而幼兒園的教育為“互動模式”,“福祿貝爾的禮物”想達到的最終目標:通過重新創造來理解這個世界
4。創造性學習螺旋:想象,創造,游戲,分享,反思
5。創造性學習4P法:項目Project, 熱情Passion,同伴 Peers,游戲 Play
6。大C創造力VS小C創造力:
大C創造力:如世界全新的發明或想法
小C創造力:對你而言是新的有用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小C創造力,而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們發揮出自身全部的創造性潛能
7。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孩子是積極的知識建構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孩子的想法并不是外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8。讓計算機把孩子程度化VS讓孩子把計算機程度化
9。如何判斷哪些是好玩具?
玩具本身是有創意的,并不意味著它能幫助玩它的孩子變得更有創造力。不要問這個玩具能為你的孩子做些什么,要問你的孩子能拿這個玩具做些什么。和能夠思考的玩具相比,能引人思考的玩具才是我的興趣所以。如果孩子們可以用這個玩具去想象和創造他們自己的項目,讓自己沉浸在創造性學習螺旋中,那么這就是能讓我感到興奮的好玩具。
10。打游戲實際是孩子們與數字技術互動,參與別人的故事,而另一情況可以是,孩子們用數字技術進行創作,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
11。Scratch專注于項目而不是難關。
12。寫作和編程都是一種表達方式,是與他人交流思想的方法。編程是寫作的延伸,它能讓你書寫新的東西,比如互動的故事,游戲,動畫和仿真模擬。
13。好的用于支持學習和教育的技術,應該有“低地板”,“高天花板”和“寬闊的墻壁”。
低地板:簡單的開始方式
高天花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事日益復雜的項目
寬闊的墻壁:能夠支持和促進各種不同類型項目
14。對興趣的投資總是能收獲最好的知識
15。教育游戲化VS內驅力:
如果你的目標是訓練某人在特定時間內執行特定的任務,那么游戲化可能是一個有效的策略。通過把任務轉變為游戲,提供點數或其他激勵措施作為獎勵,人們有可能會更加快速有效地學會執行任務。
如果你的目標是幫助人們成為創造型思考者和終身學習者,那就需要不同的策略。不是提供外在獎勵,而最好是利用人們的內在動機,比如讓他們解決那些他們覺得有趣或有價值的問題和項目。
我們了解外在獎勵和游戲化的吸引力,但我們也知道,內在動機才是創造力和長期堅持的關鍵。
16。希望年輕人來到Scratch,是因為他們喜歡創建和分享項目,而不是因為獎勵的誘惑。
17?,F在許多個性化學習系統只能局限于具有高度結構化且有清晰定義的知識學科領域。學校更多依賴個性化教學系統,會不會就此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最容易用自動化方式評估的知識領域呢?真正的個性化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和掌控權。我希望學習者能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有更多的控制權。當學習者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控制權時,學習就可以建立在興趣和熱情的基礎上,從而變得更加個人化,更有動力,也更有意義。
18。在自主性和結構之間找到適度的平衡,是創造性學習環境形成的關鍵。
19。好老師的四種角色:催化劑,顧問,連接者,協作者
20。游戲不需要開放的空間或昂貴的玩具,它是好奇心、想象力和實驗的結合。
21。創造力并非來自歡笑和樂趣,它來自實驗、冒險和挑戰邊界。
22。圍欄VS游樂場:對于游樂場式的游戲方式來說,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制作什么,以及如何制作。在丹麥語中,游戲有兩個不同的單詞?!皊pille”這個詞用來描述有一定結構和規則的游戲類型,比如運動和玩電子游戲;而 “lege”用來描述想象性和開放性的游戲,沒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我們需要將更多的重點放在lege上,而不是spille上,更多強調游樂場式的,而不是嬰兒圍欄式的。
23。為了幫助孩子成為創造型思考者,我們需要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能夠輕松地犯錯,并從中吸取教訓。程序員有個傳統,認為錯誤不是失敗的標志,而是可以修復的小毛?。╞ug)。對一些孩子來說,使用Scratch的經歷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對錯誤和失敗的看法。
24。我們不應該只是給孩子一張考卷,里面只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 以此來評估他們學到了什么,而是應該和孩子一起記錄他們的項目,說明他們創造了什么,是如何創造,以及為什么要創造。
25。如果我們真的關心如何讓今天的孩子為明天的社會做好準備,那就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評估方法,確保把注意力集中在讓孩子學習最重要的東西上,而不是我們最容易評估的東西上。
26。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27。給家長和老師的10條建議:
1) 想象:展示例子,激發想法
2) 想象:鼓勵搗亂
3) 創造:提供多種材料
4) 創造:擁抱所有類型的制造
5) 游戲: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6) 游戲:延長項目的時間
7) 分享:扮演媒人的角色
8) 分享:作為一個協作者參與進來
9) 反思:帶有誠意地問問題
10) 反思:分享你自己的反思
28。大多數學校的核心教育結構和戰略基本還是沒有改變,仍然停留在裝配流水線式的思維模式中,與工業社會的需要和發展過程保持一致。為了滿足創新型社會的需要,我們必須打破教育系統中的許多結構性障礙。我們需要打破學科間的障礙,打破年齡的障礙,打破空間上的障礙,打破時間上的障礙。而首要的,是需要人們改變對教育和學習的看法。
29。我有VS我是
我有:盡可能地占有東西,從物品到技能、名譽,再到時間上的不朽
我是:重在關注人生本身:我是誰?我是個什么人?我處在什么狀態?我要做什么?
大多數教育技術都只是在幫助孩子更加多快好省地學習知識,而沒有被用來更好地促進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馮內古特說,“計算機教孩子的,是計算機能成為什么,一位優秀的人類教師教孩子的,是孩子能成為什么。”“我有”者技術來幫助自己占有更多的東西,“我是”者則是靠技術來幫助自己成為自己。“我有”者得到了更多東西,“我是”者成為更好的人。
30。在物質如此豐盛,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其實是心理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