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許多年以前,當我還是個小女孩,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里面有句話:“親愛的,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猶記得當時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泣不成聲的樣子,心里的孤獨感像傳染的病毒,瞬間爬滿內心每個角落。我偏執地把這句話理解為:我們生來孤獨,即使身邊有親人和朋友,當你無助時,他們都無法幫助你,你生來只能靠自己。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張德芬對這句話的解讀并非如此,而當下的我為何如此解讀這句話呢?跟當下我的心境有關。這件事正和張德芬想表達的不謀而合: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的認知;我們理解他人行為的方式,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當下的心境;我們認識他人的方式,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模式。
02
參加過一個心理學的成長小組,在小組里與其他人交流的方式和我們在社會中與他人交往的方式很像。我們總是容易與和自己性格相像的人坐在一起,我們有同樣的特質、同樣的喜好,甚至連長相和氣質都有幾分相似;而我們總和性格相反的人產生排斥,在團隊里表現出許多語言上的沖突。
有意思的是,你所討厭的某個人身上的特質,恰恰就是你身上具備的、自己所討厭的特質,這也是為什么你不喜歡這個人的原因。
你好斗、有侵略性,所以你不喜歡對面坐著的那個鋒芒畢露的人;
你內向、敏感,所以你不喜歡坐在對面那個看起來特別自卑的人;
你不喜歡的,到底是具備這種特征的自己,還是擁有和你同樣特征的別人?討厭自己很難,而把這種攻擊性轉移到他人身上顯得更合理。
03
這樣的例子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里比比皆是。
學歷不高的父母看到孩子愚笨懶散,仿佛看到了幼時那么不上進的自己,怒從中來;
老師看到言語表達不清的自己,仿佛看到自己站在講臺上話都說不清楚的自己,憤從中來;
夫妻找的另外一半以及彼此的相處模式,像極了原生家庭里父母的相處模式。
04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外面的世界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你內在世界里所看到的模樣。
它究竟是冰冷刺骨的寒冬,還是熱情如火的盛夏,取決于你內心的溫度。
想要令這世界溫暖,先溫暖自己的內心:看見它、覺察它、呵護它,發自內心地,愛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