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書是《麥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
在世人眼中,塞林格是以一部長篇小說站穩文壇的奇才,也是一位叛逆矛盾、令人不解的怪才。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要從塞林格自己的經歷說起。
【1】
塞林格1919年元旦出生于紐約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個做奶酪和火腿生意的商人。
由于家庭條件優渥,塞林格從小就沒啥上進心,不喜歡學習,中學時退過學。
后來,他被父親送到賓夕法尼亞州一所軍事學校,兩年后退學又參軍。那年,他23歲。
塞林格在進入軍隊之前就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只不過那時的他只能發表一些“次等刊物文章”。
也許是戰爭的殘酷讓他更加熱愛寫作,他隨身攜帶打字機,一有機會就寫,寫作水平進步神速。
1944年諾曼底登陸后,他曾在巴黎度過了一小段時光。在那里,他遇到了海明威。
兩人在一家酒店碰面,邊喝酒邊聊文學。這段時光,可能是塞林格最美好的戰時回憶。
之后的他繼續從事戰爭情報員的工作。在德法邊境的赫特根森林,塞林格所屬的盟軍部隊遭到了德軍的重創,幾乎全軍覆沒。
塞林格作為死里逃生的幾百名幸存者之一,內心遭到巨大創傷。
不僅如此,在戰前他愛慕的女孩——一個猶太巨富的女兒,在戰爭中跟全家人一起死在了德軍的集中營里。
而塞林格作為一名情報員,曾見證過大大小小的集中營,那慘絕人寰的場面,再也無法從他的心里抹去。
塞林格因此而患上了嚴重的戰后心理綜合征,不得不去紐倫堡的一家醫院接受治療。
雖然戰爭給塞林格帶來無可挽回的創傷,但也同時塑造了他。
作為一名戰爭的幸存者,他卻不相信英雄主義。在他的短篇小說《魔術般的貓耳洞》里,他強烈譴責軍隊和戰爭,告誡世人戰爭的盲目性和愚蠢性。
戰后的塞林格,為了逃避那種劇烈的傷痛,他將戰爭隱匿起來,轉而去描寫純真的孩子、成長的痛苦和叛逆的青春期。于是,就有了這部《麥田里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出版就引發了巨大的關注和爭議。
當時美國的一些主流正統人士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甚至許多圖書館將它列為禁書。但更多的讀者、青年卻將它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
后來這本書被美國大多數中學和高校列為課外必讀書目,有些公共學校干脆直接把這本書當成教材,要求學生們必須閱讀。
《紐約時報》曾評價:
在美國,閱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
比爾.蓋茨曾說:
“13歲時我第一次讀到《麥田里的守望者》,自那以后,我一直對人說,那是我最愛的書。”
到了今天,這本書在全球的銷量超過6500萬冊,塞林格的名字聲震世界文壇。
【2】
說完了作者塞林格,咱們說回《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小說。
全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了他在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出走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觸。
小說采用的是第一人稱視角,完全以一個青少年的心理來講述自己看到和經歷的一切。
霍爾頓是一名16歲的高中生,他出生在紐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家里有父母、哥哥、妹妹,還有一個夭折的弟弟。
霍爾頓在一所私立學校——潘西中學就讀,在此之前還上過好幾所類似的學校。這類學校類似于定制版中產階級子女監護所,里面清一色都是男生。
霍爾頓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學習成績極差,還滿嘴臟話,三番五次被學校開除。
這次也不例外,在圣誕節前夜,他再次被潘西中學開除,成了游蕩在紐約街頭的“不良少年”。
在這短暫的游蕩之中,霍爾頓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覺得自己長得如此高大,應該是個大人。
于是他想要去嫖娼,卻被人揍了一頓。面對豪橫的皮條客,他無力反抗,委屈地哭了。
他遇到了兩位布施的修女,她們衣著簡樸,無欲無求,皮箱上打滿了補丁。
霍爾頓看到她們的盤子里只有一片面包和清咖啡,而自己的盤子里有肉和煎蛋,感到非常愧疚。
他糾結著自己要不要做點什么,卻又覺得自己的憐憫微不足道。也許修女們不需要,也不屑需要,但最終他還是捐了十塊錢。
在第二天晚上,他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又把頭浸入冷水讓自己清醒。當走出酒吧后,被冷風一吹,頭發結了冰。
霍爾頓特別難受,他想到自己也許會得肺炎然后死去,永遠見不到妹妹菲比了,于是決定回家。
見到妹妹菲比后,他跟菲比進行過一次真誠的交談,說出了那段膾炙人口的話: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任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里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后來,霍爾頓想要獨自一人去西部,又約菲比想和她最終告別,菲比拖著裝滿衣服的箱子來了,想和哥哥一起走。霍爾頓舍不得菲比受苦,放棄了西部之行的計劃。
他們去了游樂園,菲比騎上旋轉木馬,笑得非常開心,霍爾頓覺得為了妹妹做什么都值得。
菲比騎在木馬上,一圈一圈又一圈。霍爾頓想:
我險些兒他媽的大叫大嚷起來,我心里實在快樂極了,我老實告訴你說,我不知道什么緣故。她穿著那么件藍大衣,老那么轉個不停,看去真他媽的好看極了。
在小說末尾,霍爾頓說自己不舒服,住進了精神病院。也許九月份,他又要去另一個學校讀書。他說:
“不要告訴任何人任何事。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就會開始想念所有人。”
【3】
為什么這樣一個簡單又青澀的故事,能夠成為一部影響無數人的文學巨著呢?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霍爾頓。我們也許覺得已經看透了這個世界,卻永遠不敢邁出“逃離”的步伐。
正如霍爾頓一樣,想要去西部做個“又聾又啞”的人,隨便找個森林小屋住下來,從此不再理會這個世界。但因為顧忌著妹妹、家人、老師,依然選擇了留下。
每個人在心底都會有一些瘋狂的、不切實際、不被理解的事情,就好像《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查理斯。
但不同的是,查理斯不顧一切地去做了,而絕大多數人則只是“想想而已”。
也許不是不敢,而是有太多的顧慮。現實生活中總有太多的羈絆,讓我們無法隨心所欲。
雖然小說給霍爾頓設置了一個“無法離開”的悲劇性結尾,但在現實中,塞林格卻真實地去做了。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不久,塞林格就搬離了紐約,把自己隱居于叢林之中。
不僅如此,塞林格再也不肯發表自己的作品,雖然他一直在寫作。他認為出版對他而言,是對隱私的一種嚴重侵犯。
一直到去世前,塞林格都頑強地沉默著,正像這本小說里的主人翁霍爾頓說的那樣:
“要裝扮的又聾又啞,這樣,就他媽不用跟誰做蠢而無用的交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