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意識和無意識所構成的心智
如果希望無論何時何地都沉浸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且享受其中的話,我們首先需要理解“心智的結構”。就像無論什么機器只要知道其結構和運作原理,就能輕而易舉地進行控制。
拿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我們的心智結構來說,大體上由“意識(Consciousness)”和“非意識(Unconsciousness)”來構成。一般地認為,我們心智的作用中意識占10%左右,無意識占90%。日常中所用的我們心智中大概只有10%我們可以明確認知,剩下90%在我們無法認知的情況下起作用。
“無意識”的代表性的功能如下。無意識不是我們平時想一想再進行判斷的事情,而是一種深層意識,其管理思考、情感、行動無意識地習慣性地自動地執行。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動地習慣性地表達想法、情感、行為的內心的心智。
[附圖]
走路、吃飯或者躺下睡覺的時候,我們不一定非要意識到才行。我們大體上無意識地做這些行為。無意識地坐著,無意識地走動,無意識地吃飯。可以說人只要活著,90%由無意識來處理。
我們的身體也是由無意識來管理。免疫系統、體溫調節、五臟六腑的運行等身體主要功能也是由無意識掌管。如果心臟的跳動由我們的意識來調節,我們就能讓心臟停止跳動。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我們身體的主要功能都是由無意識來進行調節。
這樣,無論我們身體或者我們的事情,由無意識自己處理也是應該感激的事情吧。我們每件事情都要進行判斷會多麻煩?但是,相反地無意識也有限制我們的情況。我們的意識說“我想沉浸在那個對象!”、“想集中在那個對象!”,無意識會以平時的習慣制止。無意識會強烈地說,“喂,你沒有沉浸過吧!”、“做別的事情吧!你不是討厭那樣嗎?”。反而要妨害我們意識的決定。幫助我們的無意識在決定性的時刻也會背叛我們。
如果對于意識的決定無意識能夠真心跟隨,那么沉浸將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我們將無論何時何處對于任何對象都能輕易地沉浸其中,我們意識的決定都可以對我們的人生進行改變。對昨天還討厭的事情今天開始可以沉浸其中,積累到昨天的習慣,今天可以不再做。這樣真就可以成為人生的主宰者、經營者。
問題肯定不會這么簡單。只要無意識主管我們的“習慣”,我們就不能從原有的習慣中逃脫。想沉浸于昨天還無法集中的事情,意識下了“雖然昨天我討厭做,從今天開始沉浸吧!”這一決心,無意識不會輕易說“以前你習慣性地討厭這件事,現在開始試試沉浸吧!”。反之,無意識會強行說,“以前習慣性地討厭這件事情,為什么現在要改?還是按照以前的來吧!”。
相對于意識,無意識的力量要大許多(參見前面的圖),無意識主張越強意識就會跟著走。所以俗話說“作心三日(下定決心做的事情,也不會堅持三天)”。下定決心,并且意識也決定了事情,連三日都堅持不了就是因為無意識的強大慣性。無意識具有保持原先進行的方向的力量。
因此,非喜好對象轉換成喜好對象的事情,僅僅依靠“意識”不行。意識說“這是平時認為非喜好的,從今天起變成喜好的事情!”,無意識不會輕易改變。無論如何無意識需要作出改變。改變無意識的工作就是“沉浸”。應該誘導無意識跟隨意識的決定。
但是有趣的是,意識和無意識之外我們內心還有“第3意識”。不被習慣牽引,也不被無意識支配的強烈的意識,現代科學家叫做“超級意識”。即,超意識(Superconsciousness)。只有了解超級意識,各位才能有效征服無意識。這個超級意識就是對于我們沉浸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重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