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文章參與星辰計劃第17期“諾”專題活動。
只要你三年以后走出這個大門的時候,可以給自己說一句,我無愧于我這三年的努力就可以了。
這是小景在上高一第一節發生的一幕,他問他的老師怎么做,才能讓自己在畢業的時候沒有遺憾。
老師告訴他說,只要你三年以后走出這個大門的時候,可以給自己說一句,我無愧于我這三年的努力就可以了。
小景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他覺得這話說的很對,但是又很難,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怎么樣才能做到無愧自己的努力呢?
難道要把自己,除了吃飯和睡覺上廁所等必須要干的事情以外的時間,都奉獻給學習嗎?
那在此基礎上,要不要進一步提高自己吃飯的時間,還有縮短睡覺的時長呢?
他感覺這樣子好像是不對的,但是他卻相信老師告訴他的話,肯定是正確的,只是他現在懵懵懂懂,不知道該怎么樣去執行。
雖然這樣,可他也知道,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先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才有可能去正確的執行。
如果不知道該做什么,該怎么去做的時候,那就先按兵不動,按自己現在想做的能做的去做吧。
他在入學考試的時候,排名是班里面的十幾名,他很想提升一下自己的名次,自己又不是很聰明,所以只能相信勤能補拙,另外學習的時候,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吃好,喝好,睡好也要身體健康。
于是他給自己定的計劃是,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跑三公里,完了之后去教室里面背文科知識,寫完之后去吃早飯,回來上早自習。
晚上的話,把書拿回宿舍,開始學理科里面的難點,拆解步驟練題型。
然后在接下來的月考當中,他的名次變成了班里面的第八,因為他發現早上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在學習,大家基本上都是吃完早飯,早自習的時候才會進班,他知道利用別人在休息或者玩耍的時間學習,是他唯一可以努力的地方。
他也會有感覺,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但是這個時候,他就會想起老師說的那一句,你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愧就可以了。
所以他也是懂得勞逸結合的,下課的時候該睡覺就睡覺,周末的時候該出去逛街就逛街,他相信一個好的習慣,長久保持是會從量變帶來質變的。
而他只是堅持利用了,早上還有晚上休息前的時間來學習。
他的習慣很快就有了收獲,在期中考試的時候,他的成績已經是班里面的第三名,他當時非常開心,又仔細的對比了一下大家的成績,他發現他比別人考的好的,就是文科的那一部分科目。
好的結果是會正向激勵,去保持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于是他慢慢的習慣了自己這個學習作息的時間。
等到期末考試的時候,他拿到了班級第一的成績,這個成績后來持續到了高一結束。
班主任看到他的成績,一直穩步提升,還跟他說讓他繼續保持,他現在和第一名就差了百十分,如果他的每科都可以提升十幾分的話,是有可能會拿到年級第一的。
而他就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學習,高二開始分文理科的時候,他當時的理科成績是年級第三,雖然他后面一直保持著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理科知識有的時候靠的是天分,不是說多做一些題型就能夠有一個質的變化。
所以直到高三畢業的時候,他的成績一直穩居年級第三,最后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他竟然還不是班里面的第一名,被另外一名同學超了一分。
直到高考結束,站在學校門前,回憶高中三年的點點滴滴,看著熟悉的操場,還有學習的教室,他知道他的高中生涯已經結束了,他又想起了在他高一的時候,他問的那個問題。
而現在,他真的可以拍著自己的胸脯說上一句,我無愧我這高中三年的努力。
多年以后,他也從當年的一個老師口中知道,當年分文理科的時候,他不僅僅是理科年級排名第三,他的文科也取得了年級第一的成績。
他不僅完成了他高中三年對自己當時問題的那個承諾,他也完成了高一班主任寄予他的厚望。
沒有愧對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