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與智能手機都很普及,完全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是,要是三四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要了解外面的風景,就得走出那片湖泊、草地或小山溝。
小時候,聽得比較多的就是沔陽花鼓戲(后稱為“荊州花鼓戲”)、皮影戲,還有就是通過高音喇叭或有線廣播傳出的革命歌曲。要知道在家鄉不曾聽聞的歌曲,那還是我走出了生活了十幾年的村子。比如,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的一些電影主題曲或插曲,就是到縣城讀高中后才知道。
若說民歌,除了我們本鄉本土的部分民歌,其它的在離開家鄉之前幾乎是一無所知。這也難怪,我所棲息的村子是窮鄉僻壤,能夠收聽廣播的渠道就只有公社廣播站,而廣播站只是早晚各半小時定時播放的新聞節目和加播幾首如《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社會主義好》等之類的革命歌曲,其他的只能是閉目塞聽了。
離開家鄉到上海上學,剛開始坐火車不方便,坐飛機沒有資格而且囊中羞澀,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是選擇坐輪船。在單程順水兩天三夜、逆水三天三夜的時間里,沿途要經過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停靠十幾個港口。
船上的生活不單調,也不寂寞,這一點我在《追憶“舟楫為輿馬”的那些年》這個帖子里有記載。單就文化生活看,船上有報紙閱覽室,有在晚餐后由餐廳搭建的錄像放映廳,還有廣播室。
廣播室的任務主要有:一是與央廣同步早晚播放新聞節目,讓乘客也有機會了解“當日事件”;二是各類通知,如輪船停靠、離岸時間,出現病人后的呼叫乘客中的醫護人員,廣播尋人等;三是播放音樂,一般是沿途各地的地方戲曲和民歌、民樂,如江西贛劇,安徽黃梅戲、泗州戲、徽劇、廬劇,江蘇昆曲、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等。
《茉莉花》就是在長江上不斷的順江而下和逆流而上的往返中學會的。以前聽慣了鏗鏘有力的革命歌曲,再聽委婉、流暢、柔和、優美的具有典型江南風格的歌曲,就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在江南蹲久了,慢慢對《茉莉花》的了解也多了。如果追溯這首歌的歷史淵源,可能有五六百年了,也就是在明清時期就有了。不過,歌詞與我們現在聽到的不一樣,曲調也不完全相同。那時的歌詞里面寫的不是只有茉莉花,還有金銀花、玫瑰花,3種花分別代表了名、利、權的寓意——茉莉的諧音“沒利”,意思是視功名為糞土;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意思是若要獲得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而玫瑰象征富貴,但玫瑰帶刺,意思是縱然我“有心來采”,但卻怕“刺兒把手扎”。至于它的曲調則是《鮮花調》。
幾百年后的1942年冬天,當時分布在南方八省的新四軍中有一個淮南大眾劇團到六朝古都的南京演出。當時,隨團而至的何仿慕名走訪了當地的一位彈唱藝人,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何仿聽罷,即被這首歌優美的旋律所傾倒。為此,何仿大膽創新,對《鮮花調》予以改編,并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1957年,在北京全軍文藝會演上,何仿策劃由前線歌舞團首次公開演出該曲,大獲成功。此后的兩年間,何仿又對該曲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并對旋律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
自此之后,《茉莉花》逐漸傳唱開來,而且在中國民歌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幾乎成為中國第一民歌,也是最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中國民歌,其文化象征性越來越彰顯。在1997年香港、1999年澳門回歸的政權交接儀式上,2004年雅典奧運閉幕式上,上海申博宣傳片里,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都有《茉莉花》優美、清麗、柔和的旋律在高揚,向全世界展示著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所獨有的雅韻。
如果說由彭教授2005年央視春晚上演唱的《茉莉花》早已名聞遐邇,那么,1984年由上海當時滬劇當家新銳茅善玉在央視春晚演唱的《燕燕做媒》就沒有那么廣的知名度了。
《燕燕做媒》也是在長江輪船上聽來的。聽得次數多了,我還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這首歌不是在從上海出發的時候播放,而是從漢口到上海的時候,而且是即將到達上海江域的時候。后來,聽多了,就會條件反射式地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因為它的歌聲響起,就意味著吳淞口的臨近,意味著假期的結束。
順流而下,過了鎮江,江面就呈喇叭形逐漸放大。臨近上海的時候,江面已經非常寬闊,真是一望無際,太陽冉冉升起,江鷗上下翻飛,心情也隨之豁然開朗。此時,廣播里的《燕燕做媒》就響起來了。
最開始聽的時候聽不懂唱的是啥,因為歌詞都是滬語,只是覺得曲調很柔軟,很輕快,也很好聽。后來明白了,包括上海和江蘇的蘇錫常、浙江的杭嘉湖組成的最狹義的長三角一帶的地方性語言基本上屬于吳儂軟語,男人說出來就少了幾分陽剛之氣,而女人說則會平添幾分溫柔。
《燕燕做媒》是滬劇《羅漢錢》的選段,是選用江蘇民歌《紫竹調》為曲牌的,而《紫竹調》是江南地區的民歌小曲、愛情小調,也是上海地方戲滬劇與滑稽戲的基本曲牌或常用曲調。從這個意義上看,《燕燕做媒》把傳統戲曲與民歌相融合,同時它又將戲劇音樂、戲曲元素完美結合,也可以說是民歌。
《燕燕做媒》采用的曲調融入了江南特別是上海的地方元素,雖然傳唱至今整整70年,雖然也有諸如央視春晚這樣的平臺推薦,雖然1952年首次參演全國戲曲大賽就獲得劇本獎、演出獎,丁是娥、石筱英分獲演員一等獎,但在全國的知名度并不高,我想主要還是與《羅漢錢》是根據著名作家趙樹理的短篇小說《登記》改編,寫的是北方農村的故事有關,與滬劇和上海獨有的滑稽戲使用的是滬語方言有關。
在丁是娥之后,朱逢博、茅善玉、李玲玉等一代又一代的滬上歌唱家和戲曲表演藝術家都唱過這首歌。
《燕燕做媒》選段
燕燕也是太魯莽
有話對嬸嬸講
我來做個媒
保儂稱心腸
人才相配門戶相當
問嬸嬸呀
我做媒人可象樣
問嬸嬸呀
我做媒人可穩當
燕燕儂是個小姑娘
......
之后的好多年,又聽過形形色色的各地民歌。其中還有一首民歌,也進入了國際舞臺,那就是由尹宜公創作于1947年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對發軔于彩云之南大理彌渡的民歌《小河淌水》,幾乎就是“一聞鐘情”,但具體忘了是在何時,而情感得以升華并持續至今的重要契機是2014年5月20日。“5.20”——“我愛您”——很巧合耶!
這一天是什么日子?是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簡稱“亞信峰會”)文藝晚會在上海大劇院舉行,各國政要貴賓等觀看了演出。就是在這一天的晚上,《小河淌水》在晚會上精彩亮相,演唱者是我國著名歌唱家廖昌永、魏松、楊光、劉戀,為他們伴唱的是某部合唱團和某大學合唱團各48名演員,出人意料的是無伴奏演唱。
非常巧,參加表演的某大學合唱團里有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我認識,而且還有比較密切的關系,他們畢業后一個去了煙草集團,一個去了隧道集團。他們那個合唱團實力雄厚,經常獲得全國性大獎,在這次文藝晚會上,是全國高校學生藝術團隊的唯一代表,同時也是全場演出中唯一的非專業團隊。
本來就喜歡《小河淌水》,加上他們這層關系,就“愛屋及烏”,對這首歌的喜愛程度進一步升華。
被譽為“東方小夜曲”之稱的中國民歌《小河淌水》成為繼江蘇民歌《茉莉花》之后具有第二高國際知名度的中國民歌,這首傳唱了至少50多年的云南民歌,歌詞質樸自然、富于想象、感情真摯,曲調優美、清新,舒展、回旋,富有詩情畫意,說的是“阿妹”望著一輪明月,聽著潺潺流水的叮咚聲,對“阿哥”傾訴無盡的思念。
《小河淌水》(選段)
啊~~~
月亮出來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啊~~~
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
望見月亮想起我阿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
......
《小河淌水》這首歌音區較高,音域較寬,表現出了少女的活力與純情,是一首經典的民歌。包括李谷一、彭教授、小譚、小宋、小張等一眾歌唱家都曾演唱過該歌曲。這么多大家、名家如眾星拱月,更擴展了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優美的旋律、動情的歌聲,仿佛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異常純凈的世界,可以跨越國家或地區、民族或種族、年齡、階層,喚起或喚醒人們純真愛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小河淌水》以超然于地緣差異而呈現出的對人性之美的追求,感動了你我他在內的許多人,連西方音樂界也譽之為“東方小夜曲”,其魅力或許就在于滋生于云南彌渡這片漢族、白族、彝族、傈僳、佤、納西、傣、哈尼族等多民族共同棲居的神秘的人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