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人類自古注重儀式感,從祭祀、葬禮、婚禮到慶祝節日、生辰……通過繁雜精細的形式,來體現對事物的重視感,比如祭天向龍王求雨,群體約定俗成一種儀式,通過磕頭、上禮、上香等莊重的形式來滿足內心的期待。儀式感賦予平凡以意義,是構建類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莊重的儀式需要用重復過程來體現。
你在早上起來吃一個沙拉三明治平平無奇,但是你每天都會7點鐘起床,并且在7點30分時吃一個同一品牌的沙拉三明治就顯得格外具有儀式感。
叔本華每天遛狗路過拐角處的一家商店時,正好時間是4點鐘,風雨無阻,這是屬于他的儀式感。
村上春樹每天早上起來寫4000字不再多寫,然后慢跑10公里,也是風雨無阻。
我的一位朋友每天早上都有花一個多小時做花樣百出的早飯,水果沙拉、雞蛋卷、三明治、烏龍面……各式各樣,配上一杯咖啡美美得開啟新的一天。
簡單來說,儀式感就是花心思將平淡日常變得莊重有趣的過程。
之前我是一個糙漢子,在一位朋友的帶領下開始學習護膚知識,從原來只會用一瓶大寶乳液擦臉,到現在買來了洗面奶、爽膚水、精華、乳液、防曬霜、面膜……每天早晚洗完臉,按照順序開始使用,盡管我不知道這其中某些產品在我臉上到底有沒有效果,但是每天重復并且嚴格按照順序涂抹的時刻帶給我一種儀式感,讓我的內心感到充實。
儀式感滿足的是我們的精神需要,給疲憊生活帶來了一絲愜意。
02.
現代意義上的儀式感,不再向過往那么繁文縟節,它可以滲入生活的點點滴滴。
享受生活應該是從找尋儀式感開始的,當你要做個背包客到處旅行,準備一個好的背包、水杯、衣服、登山靴、防曬衣……這個過程你就能享受到儀式感帶來的滿足。
當你想要學習,將書桌整理干凈,泡個熱水澡,點上一支香薰,泡上一杯咖啡,削好一盤果盤放在桌子上,在空調的微風下,在舒適的椅子后背包裹你的背頸部時,你的學習也會變得高效。
當你要出門約會,將一頓護膚品均勻地涂抹在臉上,化上精美的淡妝,換上一身得體的衣服,噴上你最近喜歡的香水,一番精致的背后換來了自信陽光的內心和一場絕佳的約會體驗。
制造一項意想不到的驚喜,給每一座山起一個好聽的名字,給自己遠方的朋友寄一封信……
儀式感是一種生活態度,讓我們無趣的生活變得不再枯燥。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國,我不得不在家多呆上幾個月,少了很多工作和社交,讓我可以感受節奏緩慢的生活,在家時,母親總是張羅每天做一桌子飯菜,清炒茄子、燉黃花魚、辣子雞、醬排骨、紅燒鯉魚、涼拌黃瓜、油燜大蝦……每一天換一個花樣,一家三口四菜一湯,有貓有狗喜樂洋洋,這讓我感覺到出門在外吃外賣時永遠也感受不到的溫暖,哪怕在五星級酒店,也享受不到家人陪著吃帶給人的歸屬感和儀式感。
慢慢領會到,人間之美在于飯菜之間,在于最平淡質樸的情感里。人生的本質、幸福的本源在于享受家庭、親友相處的樂趣。
每日在外漂泊,努力賺錢、實現績效,忙忙碌碌回過頭才會發現,幸福就在不遠處。
人這一生當中,最令我們動容的,就是那些日常里清淡的歡愉。
我們應該撥開包裹生活的布,去精心準備一粥一飯,去欣賞一花一木的凋零與盛開,一朵潔白的云,一泓甘冽的清泉……
03.
之前,韓國一部短篇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名為《30天的約定》。短篇里描繪的畫面打動了許許多多的人,成為“韓國年度最佳短片”。
短篇中男女主角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但耐不住時光飛逝,激清已去,和大多數家庭一樣,生活歸于平淡,只剩下柴米油鹽。
面對這種局面,男主想了很久,提出要離婚,他對女主說:“我們離婚吧,我們都不幸福,不是嗎?”
女主聽后也想了很久,第二天答應了他,并且提出了一個請求:在最后的30天里,男主要完成她提出的要求。盡管男主不是很樂意,但是在女主的強烈要求下,想到反正30天后就可以結束了,只好答應了。
在這之后的30天里,女主反復提出了很多要求:上班前抱她一下再走、睡覺前說我愛你、早上醒來親她一下、逛街時牽著她的手……
丈夫一開始很扭捏,牽手時很生硬,就這樣過了15天,男主已經開始習慣這些生活的儀式感。30天后,男主忽然發現,自己有感受到了她對自己的關愛,一直以來都把這份愛當做理所當然。他們在一次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愛,從未消退。
短片中的主人公,何嘗不是我們生活的影子。
我們太容易忽視身邊的愛,總覺得他們本該就存在,而儀式就是愛的外在形式,它讓愛有所形態,讓我們都有所依靠。它能喚醒我們心中的愛意,能夠將愛緊緊捆綁在你我之間。
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如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用于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花一些時間,實現一項浪漫的夢想,做出一些大膽的決定,每一天都要用心好好去生活,用儀式感拯救生活中的無趣和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