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物質得到滿足后,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的豐富,每當給自己買個禮物,和朋友歡聚擺拍,給伴侶的surprise時,都會借上一句“生活需要儀式感”。
有一本書叫《生活需要儀式感》講述儀式感,是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對此懷有敬畏心理。
無聊的生活中,平淡是常態,你總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讓自己度過無趣的日子,有人的儀式感是有形可見的,而有時候它就在心里。
有人會說,儀式感在心里那誰還能看的到,誰還能感受到?答案是:自己。
看的到的儀式感帶來物質的富足,精神的享受,滿足了很多人的虛榮心和幸福感,但歸根到底是內心真正的感受到滿足,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感”比儀式重要,如果儀式不能有所感,儀式就僅僅是一個道具而已。
出門前給愛人一個親吻,每周為自己做一桌豐盛的大餐,幫同事慶祝一次生日,陪父母參觀一次升旗儀式,定期給朋友打個問候電話……生活中的儀式感,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漸漸忽視、淡忘了。
昨天是西方的情人節,同事說我和老公話越來越少了,孩子不在家,我下班回去看電視,他玩游戲,就這樣。
他說:“明天要不要給你個驚喜~”
她說:“你別浪費我的錢了...”
同事勸說,你總拒絕,以后人家不買了,萬一你那時候想要禮物了,又該說他不懂浪漫了。其實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需要偶爾帶來點驚喜和禮物。
有些東西是錢買不來的,買不來的時間、睡眠和幸福感等等,如果錢能發揮到極致讓你感到有價值就是最大的收獲了。
更多的時候儀式感在兩個人時體現的更明顯,他買了她期待已久的小禮物,她為他做個頂配的三明治早餐,他為她做最愛吃的飯菜,她給他寫下的小標語,兩個人共同完成燭光晚餐。
生活的儀式感或大或小,感受的到就好,有時候一個人也可以。
是誰說要遇到更好的自己,是誰堅持著不知道能不能實現的夢想,那就需要承受的是帶給自己的儀式感。
儀式感和矯情無關,它就像可樂里的冰塊、牛排中的檸檬,它是一種生活態度。
今天就到這里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