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神話:扶南(公元1世紀(jì)~公元7世紀(jì))
和世界上的很多文明一樣,柬埔寨的歷史,也源于一個神話。
相傳,一個叫作混填的印度婆羅門來到水國,攜帶一張神弓,正好遇到水國公主龍女在河面上劃船,混填用神箭射中龍女的船,這一箭成就了混填和龍女的因緣。
結(jié)婚時,混填給龍女送了一套衣裳,叫做“貫頭衣”,即用一塊布,中間剪個洞,由頭上往下套,這便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筒裙”;作為回報,水國國王吸干了淹沒地面的洪水,并將這片土地賜給混填,混填和龍女就在這片空地上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并給這片土地起名“甘孛智(Kambuja)”。
這個神話來源于印度,后來被收錄在中國的《南齊書》中。神話里,混填代表印度文化,是印度的婆羅門教士給柬埔寨送來了“貫頭衣”,讓柬埔寨人走上了文明之路,龍女由印度神話中的Naga蛇神變化而來,蛇神在柬埔寨文化中,代表著孕育的力量。
直到今天,五頭蛇神的神像隨處可見。
混填開創(chuàng)的王朝從公元1世紀(jì)持續(xù)到公元7世紀(jì),柬埔寨王國,對這段歷史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世界上其它國家的文獻(xiàn)也找不到只言片語,只有中國史書保留了一些零星的記述。
史書中,這個王朝被稱作“扶南王朝”,由“Phnom”音譯而來。王朝的國都,大概位于今天的巴普農(nóng)和唝布一帶,依水而居的自然部落散落在國都周圍,部落以祭祀的神廟為中心,向周圍輻射發(fā)展,規(guī)模逐漸擴大。
這一時期,印度文明與當(dāng)?shù)赝林拿鹘Y(jié)合,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柬埔寨文化。
在中國的史籍中,漢朝政府曾派出使節(jié)出訪印度,出訪路線以廣西為起點,途徑越南和柬埔寨,在柬埔寨做暫的停留和補給后,經(jīng)過暹羅灣,步行穿越克拉地峽,然后乘船到達(dá)印度。
因為這一層關(guān)系,扶南王朝和中國保持著長久的朝貢關(guān)系,據(jù)史料記載,從公元84年至公元588年之間,扶南遣使中國23次。
七百年的時光,在歷史中轉(zhuǎn)瞬即逝,扶南王朝后期,在今天泰國東北部居住的高棉人建立了真臘王朝,并逐步向南部擴散,真臘與扶南的碰撞,打破了扶南王朝沉悶無聲的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歷史的交替:真臘(公元7世紀(jì)~公元8世紀(jì))
真臘王朝,發(fā)軔于現(xiàn)今泰國東北部的上高棉地區(qū),起訖時間約為公元7世紀(jì)~8世紀(jì)初,當(dāng)?shù)厝俗苑Q為“吉蔑(Khmer)”,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高棉”,“真臘”二字是中國對它的稱呼。
根據(jù)零星的碑銘記載,真臘第一代國王跋摩跋婆一世于公元540年發(fā)動了征服扶南的戰(zhàn)爭,扶南不敵,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被真臘王朝吞并。
公元657年,阇耶跋摩一世即位,這位國王非常善于用兵,向北征服了現(xiàn)今老撾的中部和北部,疆域拓展到中國云南邊境,向南吞并了湄公河下游,包括今天的柬埔寨、老撾南部和越南南部,此時的真臘,當(dāng)之無愧的成為東南亞第一強國。
阇耶跋摩一世之后,真臘王朝國勢衰頹,分裂成水陸兩部分。水真臘統(tǒng)治著柬埔寨南部的水系和海岸地區(qū),包括今天的越南南部和暹羅灣;陸真臘又叫文單,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老撾萬象,統(tǒng)治著柬埔寨北部的山地。
公元774年~787年間,隔海相望的爪哇島夏連特王朝,以海盜的方式襲擊了真臘與占婆(位于現(xiàn)在的越南地區(qū)),俘虜了真臘的王室成員,并將真臘王朝置于夏連特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
直到公元802年,被夏連特王朝俘虜?shù)恼媾D王室子弟阇耶跋摩二世,回到高棉地區(qū),重新統(tǒng)一了王國,定都吳哥地區(qū)。從此,吳哥王朝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印度化:前吳哥時代的文化演變
當(dāng)一群人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字和語言時,他們就開始從蒙昧走向文明,此時的人類,就像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逐漸吸收著這個世界交給他的一切事物,宗教、藝術(shù)、科技……,然后在時間的條線上,一點點理解、吸收、消化、融合,然后慢慢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文明。
所謂文明的基因,就是指這群人在孩童時代,接收到了什么樣的信息。
在吳哥王朝正式開啟之前,扶南和真臘作為前吳哥時代,奠定了吳哥文明的基礎(chǔ)。在這一時期,源自印度的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成為吳哥文明的基因,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印度,吳哥絕不會建成,然而,吳哥從來不是一個印度城市。
在考古挖掘出的碑銘中,同時出現(xiàn)了梵語和高棉語兩種語言,梵文用來描述神靈,高棉語則是柬埔寨人的主要語言;梵文代表著財富、詩歌、僧侶、神靈,是保護(hù)者的語言;高棉語則代表著貧困、散文、奴隸和凡人世界,是被保護(hù)者使用的語言。
吳哥王朝的歷史,就在這兩種力量的交流與融合中發(fā)展而來。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吳哥文化中,有三大主神(也是印度文化中的主神):
大梵天王——婆羅摩(Prahma)
又被稱為創(chuàng)造之神,是世界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常以四首四面的形象出現(xiàn)。佛教出現(xiàn)之后,大梵天王成為佛教的四面佛。
幻惑天王——毗濕奴(Visnu)
又被稱為帕那來神,是印度教徒崇拜的保護(hù)神。毗濕奴的造像為四手二眼,鼻子很高,手執(zhí)三叉戟、法輪、海螺、蓮花,小吳哥的主寺中,就供奉著毗濕奴的造像。
大自在天王——濕婆(Shiva)
印度教中的破壞之神。濕婆的造像變化很多,主要的特征是三只眼,第三只眼在兩眉之間。在吳哥文化中,林加(Linga)代表著濕婆的生殖器,供奉林加就等于供奉濕婆。
這三位主神,是吳哥寺廟主要的供奉對象。此外,兩部偉大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吳哥地區(qū)壁畫的主要故事線。
吳哥的君王
吳哥王朝的君主,被認(rèn)為是天神下凡,他們通過修建水利、寺廟,舉行祭祀儀式,成為王朝的保護(hù)者,所以吳哥國王的王號后都有“跋摩”(Varman)的后綴,意為“盔甲”和“保護(hù)”。
然而遺憾的是,在吳哥的歷史中,那些不需要種地的人,包括工匠、妃嬪、官員、寺院住持、仆人、士兵等,他們的故事永遠(yuǎn)不會出現(xiàn)在碑銘上,這意味著我們永遠(yuǎn)不可能知道設(shè)計和建造了那些偉大建筑的人的名字。
他們就像歷史中的隱者,在這世上留下了一道光,然后就遁身于無盡的黑暗之中,任后人評說與猜測。
除此之外,整個史前吳哥的歷史,無論是數(shù)量稀少的碑銘,還是來自中國史籍的佐證,都呈現(xiàn)出嚴(yán)重的“官方特色”,我們只能從中大略了解一些貿(mào)易、權(quán)力和簡單的習(xí)俗,民眾聲音的缺失,導(dǎo)致我們很難描繪出史前吳哥的全貌。
這段歷史到底是和平安定的?還是動蕩不安的?我想,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