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門》是我了解安德烈紀德的第二本書。書中的主人公杰羅姆與紀德在自傳中描述自己的故事,幾乎有同樣的經歷:童年喪父、被母親撫育長大、愛上自己的表姐等等。而阿莉莎的經歷,包括少年時經歷的母親的不貞,也與現實生活中的瑪德萊娜(紀德的表姐和夫人)的經歷如出一轍。
瑪德萊娜像阿莉莎那樣,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末尾阿莉莎的日記,有許多地方是與瑪德萊娜在婚前的日記中的段落一致。諸多相似之處,讓我們認為《窄門》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杰羅姆就是安德烈·紀德,阿莉莎就是瑪德萊娜·紀德。
作者:[法]安德烈·紀德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譯者:桂裕芳
出版年:2015/2
頁數:176
定價:25.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小經典系列
ISBN:9787532767533
安德烈紀德的作品有很強的抒情性和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這不僅僅是因為紀德幼年的新教教育在他身上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還因為他開始接觸象征主義文學運動。
這兩種沖擊帶給他一種能量,宗教的狂迷和神秘主義傾向,象征主義所宣揚的超驗文學觀和絕對真理有著密切而直接的聯系,馬拉美對文學的推崇把藝術提到了與宗教一樣的高度,進入馬拉美的社交圈,對安德烈紀德的文學影響可謂是巨大的,他的作品逐漸運用象征主義使風格撲朔離、并且重視寓意的創作手法,在作品中仍然保留對宗教問題和神秘主義的關注。
我對阿莉莎為了成全妹妹,而讓自己拒絕接受杰羅姆的愛,對這一行為完全不解。也許是時代的脫節,也許是我對阿莉莎成長背景的不解。阿莉莎有一個行為不端的母親,這讓她背負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內心充滿了罪惡感,對塵世的幸福不在信任,逃避、拒絕。再了解了妹妹的感情后,她寧愿犧牲自己的幸福,最后寧愿放棄塵世的幸福,追求天國的永生,最后抑郁而死。在她的日記中,展現了她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堅定的信仰,在一次次的痛苦中,得到了錘煉,形成了近乎迷狂的克己和苦修。圣潔的阿莉莎,以及之前看的放任自由的米歇爾(《背德者》),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安德烈紀德描寫了杰羅姆和阿莉莎的內心變化,這種源自內心的巨大力量通過文字表現淋漓盡致,本質上無形的東西,產生的無形變化,透過故事人物的行為產生了共鳴。
阿莉莎代表了一種宗教道德,一種宗教的生活方式。安德烈紀德通過小說與之拉開距離,用一種客觀清醒的態度,用故事的方式闡述過去的想法,復蘇了自然原本的人性。
故事中對于宗教道德的批評是隱晦的,克制的,隱忍的。他批評的、反對的是極端時期產生的危險,這樣的道德束縛,這樣的沖突:感官享樂、肉體情欲、精神自由,與基督教的禁欲、克己、苦修等產生激烈的沖突,反應在了安德烈紀德的作品中。正因為如此貫穿了他一生的,形成了作品中多樣、不定、復雜的宗教、道德觀念。規范與自由、禁欲與愛情、克己與放縱,一組組對比,也能讓我們了解安德烈紀德對宗教道德和人性自由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