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4. 妄想
頭腦或者念頭的第三種罪,是妄想,或者說妄念。通常而言,妄想是指向未來的。如果把妄想的反過來,換成正向的表述可能是“正念”。“正念”,是近年很火的一個概念,我想其中重要的核心是“活在當下”。當然“妄想”的含義要更廣一些,這里單就人們對時間的觀念來說,“活在當下”和“妄想”是相對的。
活在當下,意味著放下過去,接受現實。全然的接受現實并真正去采取行動。與其去擔憂未來,或者一味痛悔過去,而沉浸在各種妄念中而忘記生命真正的意圖,那么一切的美好都會與你擦肩而過。這或許看起來是正確的廢話,但嘗試做過正念、冥想的人們都知道:我們每時每刻有多少妄念?。?/p>
當下就如同火車車廂與車廂之間那一個短短的縫隙。你必須讓念頭的車速慢下來,才能夠慢慢看清楚這個縫隙,然后慢慢擴大這個空間,并常駐于此。觀察念頭的升起和落下,注意兩個念頭之間的空隙。就像泰山禪院的丁愚仁老先生說的一樣:知道有念,知道無念,知道就好。
妄想也和時間觀念相關。
瑪麗蓮·阿特金森博士曾經研究過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對時間的觀念:很多文化是關注過去的,他們將過去放在自己的面前,當他們看向未來時,他們看到的其實是過去經驗所投射的結果。就像《小王子》當中描述的酒鬼的故事——酒鬼每天醒來,就痛悔自己為什么要喝酒,一味自責而再也受不了良心的煎熬,然后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再喝個爛醉。
你和時間的關系是如何的?你的眼前看到的是未來?還是過去?還是當下?
除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哺乳動物是沒有關于過去未來的念頭的。它們當然有長期記憶,但是除非再次遇到相應的情境,否則過去的記憶不會形成對它們當下的干擾。比如你曾經不小心踩到過鄰居家的狗,那么這個狗會記得你和被踩的事情,但是除非它再遇到你的那一刻,才會想起去躲開。其他時候,這條狗并不會一直記恨你的。
而擁有想象力的人類呢,不僅會記恨,還往往沉浸在對未來美好的想象,或者糟糕的預期中,要沒就是滯留在過去沒辦法走出來。因此享受當下這件事,原本是“情緒腦”的本能,卻變成了人類的奢侈品。
而教練在對話之中,是需要保持覺知的。教練首先也要覺察自己和時間的關系如何,從而有效調整,用呼吸,或者觀念等方式讓自己先回到當下來。
另外,教練需要放下對結果的設想,放下對“自我表現”的擔憂,不去想這段教練對話究竟能不能成功。而是真正將注意力集中在客戶身上,保持敏感的覺察和清醒的位置感,享受對面的這個人,享受聆聽和對話的每一分每一秒。
要在當下的覺知里,感知客戶正在生成的未來。
當下,意味著擴展自己的覺知,進入無邊無際的整體意識;
當下,意味著真正站在教練的位置,保持開放的好奇心,將注意力的光放在對方的身上;
當下,意味著擺脫時間的束縛,真正擁有時間的能量……
站在教練位置上,真正能夠保持全然的接受的善意、保持靈活的流動性又能夠專注于當下,用好奇和接受去聆聽,用真誠的善意去關注,開放覺知,著眼當下,平靜而溫暖。我相信即使不用很復雜的技巧,也能夠使教練產生最大的效用。
如果要進入這樣的狀態,哪些方式可以支持到你呢?
5. 自我修煉
很多人告訴我,教練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每天的修煉。做教練,其實不僅僅是在做一種職業,更重要的是在修煉自己?!俺扇诉_己”,這是許多人的教練使命——這也正是所有助人職業內在滿足感的所在。
但也有人從此走入另一個極端。在發生一些事情感到憤怒時,告訴自己“我是教練,我不能生氣。”或者說“對方是OK的,我不要跟他計較……”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里請對號入座)?;氐角懊嬲f的非二元性,當你將“教練”這個身份獨立起來的時候,是否已經和很多其他的身份二元對立起來了呢?“教練”難道不是個普通人?“對方OK”,你難道不OK?你生氣難道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它背后難道沒有積極的意圖?
在神性、人性、動物性中間保持平衡,不斷完善自己在“刺激—反應”中間的心理空間,我想這是自我修煉的重要目的吧!對教練理念的思考,也得放下分別、妄想和執著,才能一層層頓悟呢。
留意自己什么時候太松散,又什么時候太過用力了呢?只有你真正地放松下來,客戶才能真正放松。
自我修煉的重要意義還在于,當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周圍的人也會開始這樣做。這是鏡像神經元的神奇作用。
當我在瑪麗蓮老師還有其他大師身邊的時候,就非常想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那些舊日的憤世嫉俗一點都沒有了——因為這樣一個人的存在,而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與智慧,相信人類的善良和光明,我想這是跟隨好老師的意義,更是一個人為什么要盡力成為更好的人的意義所在。
好老師也好,禪宗大德也好,好教練也好,他們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在映照他人,用愿景的光亮去召喚人們內心的美好。而在我們看不到的遠方,在我們已經消失的未來,這火把仍會傳遞下去,永不止息……
我想這是用借來的這一段永恒,這一段人生之旅,能夠做的最好的事。
歡迎大家關注、在看、轉發,或者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和收獲。
【在探詢中】微信公眾號是楊蘭Rebecca Yang的個人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主要發布跟專業教練成長和個人生命探尋的相關文章。我會分享原創,碰撞觀點,共同探詢。
To
be in inquiry.
有次聽到一位老師講這句話,大為震動。就在探詢之中,在問出問題的狀態里。坐在問題之上,看看會發生什么。答案或許會慢慢浮現?又或許,會有更多問題問出來?不管怎樣,就安在探詢的狀態中,或許,總會有一條路,在一步一步的問題之后,走出來。
世界上的答案,誰對了,誰又錯了呢?或許,更重要的,是問對問題。
楊蘭 Rebecca Yang
走在探索路上,細嗅美麗花朵
認證專業教練\培訓師\翻譯\寫作愛好者
業務聯系yanglanyouxiang@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