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依云
? 那天傍晚,在我與女兒又一次發生了一番爭執后,她懊惱地上了床,用被子蒙住了腦袋,大聲地吼道:我不想和你說話!
那一刻,我的心都要碎掉!那個曾經環繞著你的脖頸左親右親的孩童哪兒去了?你把所有你能給予她的愛傾注于她,得來的卻是一句反叛的話,做母親的失敗與悲涼一下子襲滿了我的全身。
淚眼中,我仿佛看到遠處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正張著小小的臂膀撲來,我仿佛聽到那個稚嫩的聲音開口叫“媽媽”,我還看到她第一次背上小書包那興奮又不安的小眼神;我看到她在春天里笑靨如花,我看到她在夏日里大汗淋漓,我看到她在秋天撿起落葉,我看到她在冬天的漫天雪地里開心奔跑……
而終究,終究,換來了這樣一句,“我不想和你說話”。
我帶上小寶,出門洗澡,我不能當著她們的面傾瀉我的情緒,在打開水龍頭的剎那,嘩嘩的水聲淹沒了我的哽咽聲,淚水像開了閘的洪水傾瀉而出……我慨嘆時光不再,我盼望時光倒流,工作、生活、育兒的重重壓力也一下襲上了全身……
許久,我在小寶的呼喚聲中,明亮的應答著,我不能讓她覺察到我的不快,而把悲傷的情緒傳遞與她!終究,還是要直面問題,我回頭細想,是誰造成了今日的局面?是我嗎?也許,我該尊重她,也許我換一種方式便是另一番景象。我想起了海文穎老師的《接納力》里的傾聽與共情,我聽她說了嗎?為什么總是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與她?那首《你的兒女》不是都說了嗎?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前輩們早已經把父母兒女關系詮釋的如此透徹,而我們卻總是不信這個邪!總覺著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不一樣,會和自己貼心貼肺!養兒育女,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傳承到今日,究竟是為了什么?
孩子啊,究竟怎樣,我們才可以像你兒時那般如此親密無間?時光啊,究竟怎樣,才可以把你定格在我們擁抱親吻的那個瞬間?
罷了,罷了,誰讓我們如此自私地把她帶到世上,卻又曾經讓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去成長!痛定思痛,我整理好心情,決定以好的狀態再去面對她,開門的那一瞬,她一聲“媽媽,你回來了!”像突然觸碰了某根神經,剎那間又把我軟化……
那么,我們還是接著練習《接納力》吧,如果不是養育中遇到難題,我們就不會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也許我們都只是大號的孩子,在成長中曾經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并未完成,在于孩子相處時,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海文穎老師說,自責沒有用,接納反而會讓自己更快想到積極的解決方案。這種接納不是放縱,不是寵溺,不是忍受,而是對生命歷程的一種了然。
教養孩子更是一個教養自己的過程。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我們不停地折騰自己,當做到對孩子接納時,我們會驚喜的發現對自己也接納了。那么就讓我們從傾聽開始,慢慢地習得與孩子共情、劃界限、立規則、使用我信息,它不僅僅適用于親子關系、夫妻以及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只要你習得了其中的真諦,便可以輕松應對人生中要面對的各種關系,做最好的那個自己!
媽媽們只有不間斷的學習與成長,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她一起開啟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