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前幾年就像有病一樣,不能學習,只玩就行。
試問,孩子是不是大腦就是一張白紙,你畫什么,他就裝進去什么。
你們怎么不讓孩子學習呢?
我們都知道六歲以內、三歲以上的孩子是求知欲旺盛的時期,那他的大腦不裝知識就一定要裝別的。做家長的誰希望孩子是白癡呢?
所以,我以為我們的教育上層建筑出了問題。
作為二胎媽媽,因為有了帶娃經驗,所以急不可待地希望二胎在知識的海洋里撲騰。
兩年前報名學習《小雞叫叫》,培養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后來每個周陪她去學習打擊樂器架子鼓。
我不是讓孩子將來從事什么職業,而是讓她有業余愛好,同時我也是在孩子到底有什么天賦中觀察、摸索。
我和她爸在哪個行業有作為,真不一定孩子就必然勝任哪個行業。
我沒想孩子有多么有出息 ,但是我的孩子將來一定要在哪個行業自食其力。至少家長有義務發現孩子的特長,并把孩子扶上馬,再送一程。
家長的最終目的就達到了。
至少孩子要正義、陽光、善良,不啃老、不走歪門邪道。
孩子受教育的渠道有三種:一種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一種來自幼兒園老師的教育、一種來自小伙伴之間的交流提高自身的認知。
所以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當然不負母親的期望成為亞圣;所以,每一位媽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予孩子的正確的教育是任重道遠的。
我們都愛自己生養的孩子,不止是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還有他們都寄予了我們做父母的厚望,甚至希望孩子們能完成我們未曾完成的愿望。
這都無可厚非。因為我們的付出都希望有所回報。因為他們都是我們用生命換來的。我們的革命烈士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也要保護婦女和孩子,因為孩子才是未來。
我們不提倡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的封建思想,但是,我們是媽媽,我們就有義務給孩子指一條光明的路。
9月份閨女就是一年級的學生了。
給孩子報名幼小銜接班,目的不是為了讓她學習多少知識,而是為了讓她知道什么是上學,讓她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園不學習,到上學的年齡了,就自然會學習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每一個當父母的都知道要讓孩子學習一個動作就的上百次甚至上萬次的教,就算這樣,孩子也不一定完全領會。
所以,讓孩子平順過度到學習的狀態,必須有一個過渡地帶。
閨女也不知道什么是學習,每一次放學回來就說學校里干什么了。我問她學什么了嗎,她總是想不起來學的什么。
于是我告訴她,學習就是把不會的知識裝進自己的腦袋里。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就認識她,這就是學習。而不是你明明見過她,下次再見卻不記得她。
閨女使勁點點頭。教育真是嘔心瀝血,不養兒不知道教育孩子有多難。但愿閨女能聽懂我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