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一,每天一篇原創(chuàng)第41篇
晚上在樊泉.家庭親子群做了關于“如何樹立孩子正確金錢觀”的分享。
分享前先和大家一起做了思考:
1、你小時候(6-18歲)是怎么得到錢的?
2、你的孩子現在是怎么得到錢的?
3、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錢,你和你的孩子學到了什么?
童年總是驚人的相似。
小時候,因為當時時代背景的關系,那會畢竟大多數家庭都是省吃儉用居多,于是我們沒有自由支配零花錢的“權利”。我們對于“玩具”“零食”的需求,讓我們學會“鋌而走險”,偷父母的錢,撒嬌賣萌,謊報學校交班費的金額……
而現在的孩子,多半家庭條件還可以,有的家境富裕。孩子大多擁有零花錢或者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在父母那無法得到的“玩具”,轉頭跟爺爺奶奶撒個嬌就有了……
孩子要了就給,孩子學會了什么?是不是覺得錢來得挺輕松,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學會看臉色,跟長輩撒嬌;有時候會耍小聰明,不夠誠實;當然有的孩子學會合理的分配零花錢……
我的父母給我的觀念是:我們很窮,不能亂花錢,你不可以買。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是:你不可以……我們不配擁有……所以導致我剛工作的時候,對于錢的支配變成了矛盾體,一邊存錢,一邊瘋狂花。一部分上交父母(省錢觀念),另一部分立即花光(對錢的強烈支配欲)。
當然這不絕對,在分享的時候有位媽媽,因為父母小時候對于孩子零花錢使用沒有過多干預,她成年后對于錢可以合理的分配,什么該花什么該省,很清晰。因為父母給了正確的處理方式,孩子不需要為滿足自己某種欲望而去消費。
有沒有發(fā)現:小時候父母對你錢的分配的態(tài)度,影響了你現在對孩子零花錢使用的態(tài)度。
這幾個案例,我都看到了爸爸媽媽們對孩子做了恰當的引導,所以即使他們曾經有過“錯誤的”決定,也能認識到金錢的價值。因為之前的一些愿望沒有滿足,對于錢的需求被壓制,于是我們就像“窮”瘋了的孩子,拼命地囤一堆可有可無的東西,甚至很多時候對贈品的渴望超過正品。
我們用“囤”來填補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欲望。一種不被看見的的“需求!
回到剛才提到的關于“偷父母的錢”“騙父母學校要交錢”,是不是我們對于錢和購物的正常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才會選擇了一種錯誤的得到錢的方式?
群里的媽媽們,覺察能力非常棒,大家自己找到了答案。
給予孩子信任,相信孩子可以從中學到更正確的金錢觀。
比如孩子提前花光一周的零花錢,我們可以表示同情,不打擊他們,也不能去援助他們。這時候孩子就會去思考,是不是可以換種方式花錢?父母放手,孩子能看到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增加他們的自信;當孩子的渴望,總是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反而會加重孩子想要的欲望,等到孩子長大一點,沒有及時調整的孩子有的會完全失控。
所以當孩子開始有較多的需求,如:買玩具,吃零食,就要開始給他們零花錢了。根據家庭的承受能力和孩子的需求進行平衡,然后制定出相應的”零花錢“體系。如果孩子的需求超過了家庭的預算支出,那就鼓勵孩子通過其他方式”賺取“零花錢。例如:剝花生2元/袋,到媽媽店里幫忙洗杯子,1小時10元……讓孩子有償地做自己“分外的事”,才會對孩子有幫助。
當然很多爸爸媽媽或者長輩會將零花錢與作業(yè),考試,家務聯系在一起,比如考100獎勵100塊,洗碗一次獎勵10元……
孩子通過這樣的“獎勵方式”會學到什么?
當零花錢與作業(yè),考試,家務聯系在一起,很多問題就出來了,給一個5歲的孩子5塊錢會很開心;當他長到8歲,他會找你要10元的掃地費;等他到了14歲,你就算給50元,他都不大愿意幫你掃地了。
對于怎么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看完這篇文后,相信你可以自己找到最好的答案。如何合理分配、培養(yǎng)孩子如何理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我深受不懂理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