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如火山,總是在沉寂好久之后在某個當兒止不住的噴涌而出,然后焚燒遍野,寸草不生。
有些事發生了,就好像早已刻在心上。
2011年,我初二,那年暑假如我學生生涯無數個暑假一樣短暫而又漫長,只是讓我沒有想到那個暑假在我后來的后來顯得甚是短暫。
初二,八年級,15歲。初三的到來似是宣告著中考的臨近。農民們篤信不已的讀書是唯一的成功路徑在下一代的教育投資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很不幸我就是那萬千中的表現承擔者之一。不知緣何而起,緣何而知,父母固執的與同村的鄰居給我和鄰居家的我曾經的小學同學在城區報了一個輔導班。給出的理由很是充分:第一,初三開始要學化學了,新開的科目,需要提前輔導輔導;第二,上高中之后你就要在學校住宿了,讓你體驗體驗住宿的生活,免得高中不適應。這諸多的理由似是毫無抵抗,事實上我也根本就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
而恰是這樣,一段原本枯燥的學習之旅,卻成為我后來止不住想起的點滴記憶。
記憶中那個輔導學校總是飄蕩著一種燒糊了的粥味,那股味在整棟教學樓的樓道無止境漫延,漫延在那個暑期的空氣里,漫延在少年的心里。
記不清是誰說了第一句話,也記不起因何說起。只記得那時我來的比較遲,坐在了她座位前面。像所有的同桌、前后桌一樣,少不了的借橡皮、借膠帶、問問題,就在這瑣碎而簡單的你來我往中建立著最純真的同學友誼。我跟她亦是如此。
她叫影琦,離我家很遠,我家在城北,而她家在城西。她是一個大大咧咧,性格灑脫,心地善良的女孩,臉上總掛滿了笑容,現在想想大抵是她先說的話吧,那時的我內向靦腆,沉默寡言,是怎么也不會主動向一個女孩主動說話。
記得是語文課,老師讓寫了關于自己父母的作文,在批閱完點評的那堂課上,老師當著全班表揚了我寫的作文,說富有真情實感,感情細膩寫的不錯。我像個獲得美味的鳥兒一時間不知該往何處飛,心里驚喜不已。下課好多同學都前來借我作文說是要學習傳看一下。一開始我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寫的也就那樣。記得最清的是影琦也問我借了,她用一種極其客氣的話語向我借閱,那種客氣似是一種試探,就好像她害怕被拒絕,又好像她怕我不知所措。后來她看了我寫的那篇作文,或許在那之后我和她關系開始變得如好友般。
補課時日總共25天,不足一月的時間,我也不知從何時起就有了對她的那種好感,有了那種淺淺的喜歡,那種少年情愫,說不清、道不明,就是單純覺得對。而我更不知是一種錯覺還是多想覺得她對我亦有好感,至少不討厭。那種似乎具有幻想心理的想法,不自覺萌發在15歲的少年心里。
在馬上要結束補課的那幾天,我記得她照了大頭貼,周圍的同學都向她要了大頭貼,坐在她前排的我仍舊默默地低著頭,聽著后面發生的一切,卻怎么也鼓不起勇氣向她說出我想要的話。似是特別怕被拒絕,就在內心掙扎時,聽到后面影琦說道:“就最后一張了,再沒有了,說不定還有人想要呢。”這句話如同暗示般,似乎在說我。我不確定,但那時的我確認為暗示,且最終還是鼓起勇氣要到了一張大頭貼,無論是否如此,很慶幸我要到了一張,一張在無數個日后紀念的東西。
就好像發生了許多,又好像什么也沒發生。一切仍舊如此,只都是內心活動。終于還是到了離別之日,那天我收到了你給我寫的離別信,而我確信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寫了一封信給你。沒有約定,不約而同,互訴離別。你心靈手巧的折了一封樹葉信封, 美麗而精致。我只送了你一張紙,一張寫滿我少年情愫的紙。簡單,又有點好笑,年輕時候的我們總是如孩子般,只想表達那時最真的想法,最真的心情。后來我怎么也想不起那封信的內容,我也不知她是否早已丟卻,而那封樹葉信,我必將珍藏。也只有時候看著信的字里行間,忍不住想看看那時我所寫行間字里,看看那時的我們,那時我們單純的少年情愫。
之后,中考,我上了市二中,而沒有考上高中的她去了技術學校。我們在QQ上保持著聯系,偶爾也會在電話中熱聊一通。我們是好友,是兄妹,是望彼此都好的人。再后來,我高三,她也早已進入社會,再再后來,我們已經好久沒了聯系。
上大學之后,偶然的機會,我們聊了好久,就好像從未分別,中間從未發生過什么,那晚我在微博中寫到:“其實有時候還是挺感動的,多年未聯系的故友,曾經彼此留給對方美好的青春回憶,之后因各種原因漸漸的聯系少了,看似漸行漸遠,然偶在或空間或通過其它途徑知道或看到你動態時,還是那么的關心,投來密友般的關心,像當初一樣,仿佛中間什么也沒再發生過,時間從未向前推移,滿滿的都是感動,而后又無止境陷入回憶的最初。一切都還好,還好。”
相識25天,那一別后至今已近7年,雖大多時間在各自生活中存在。而7年時間我們從未間斷聯系,或許我們有著各自的生命軌跡,又或許我們早已不再如初,但那又如何,那年的相遇,那年的情愫,那年的我們總是在那一年發生了。
我祝福你,亦如你祝福我一般。我相信,咱們定會再見,只再見時,希望一切都好。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