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這個技能我是怎么解鎖的呢?總之,跟兒子解鎖游泳技能相比,我這屬于“求生”本能,亦或是追求快樂的本能。
兒時,家不遠處便有四個大“泳池”,這四個大“泳池”是什么時候存在的,我是一點印象都沒有了,是人工的還是天然的?也不知道。印象里只記得自己在每個“泳池”里邊都撲騰、掙扎過的歡樂畫面。
兒時,哪有游泳教練,大人們弄完雙槍(收完稻谷)一個個滿身泥巴地一頭扎進水塘里撒了歡兒撲騰幾個來回,身子就干凈了。小孩的狼狽不用說,從腳趾頭到頭發絲兒,都沾滿了田里玩耍時的泥巴,一個個成了泥巴小人。于是,小一點的孩子大人們拎著直接整個身體泡在水里,從頭搓到腳。大一點的孩子就在岸邊也顧不上身上的泥巴,自己嬉戲玩耍,玩著玩著泥巴就沒有了。再大膽一點的就模仿水塘深處大人游泳的姿勢在岸邊自己游,有時不小心“游”到了深處踩不著地,岸上的大人一伸手又給拎了回來,也不責備;有時冷不防喝上幾口水“咳咳咳”再繼續撲騰,惹得旁邊的婦人“咯咯咯”地笑,那笑聲伴著落日余暉印在此刻我的腦海中,而伴隨我的還有大人們笑聲背后的爽朗個性與寬闊胸懷,以至于現在兒子碰到窘迫的事兒或犯了小錯誤我也如此一笑而過。
兒時,在水塘里撲騰,自個學游泳喝上幾口水是常有的事,大人們也不驚慌,因為即便有人滿身泥巴在水塘里游泳,水塘里的水始終甘甜,帶著泥土味的甜,帶著稻香味的甜……
兒時掌握的游泳技能,也說不出是什么泳姿,總之撲通撲通,過不了多長時間就能浮起來了,如此反復,扎進去浮起來,再扎進去再浮起來。會不會游泳的定義就是能不能扎進去浮起來,不管泳姿對不對,總之能和大人們在水塘深處暢游了。而水塘里沒有游泳教練,有的是靠游泳解去一日農作疲勞的大人。岸上也沒有焦慮的長輩,一切與自然和諧交融。
國慶陪兒子游泳,由于是假期第一天,家長們都帶著孩子去游玩亦或好不容易等來的假期在家休息吧,總之中級班、長訓班的學生都沒來,最后是我和兒子,兒子和我,把泳池給包場了。教練說沒人來,今晚就不訓練了,算是滿足兒子自由暢游的愿望,之前他總抱怨訓練完后沒有足夠的時間在泳池里游玩!于是呼兒子像脫了韁的小野馬,在整個泳池里“馳騁”。一會跳水、手腳并用拍水花,一會假裝認真練習自由泳,時不時還壯著膽子仰泳,又一會跑來用他跛腳的自由泳跟我比賽。總之那個歡快勁不亞于兒時撒了歡在水塘里游泳的我。
我自然是游不過兒子的,不管是蛙泳還是自由泳,畢竟人家身材修長還受過專業訓練。幾輪比賽下來他是越戰越勇,而我也用自學的泳姿硬是游了一個多小時,有十幾個來回吧,自我感覺運動量是到了,但費勁。
運動,我是喜愛的。徒步、羽毛球等游泳除外。跟徒步相比,游泳甚是考驗我的耐力磨我的性子。徒步耳機一戴,沿途看看風景,十幾公里的路一下就走下來了,并且在止步的那一刻感覺還能再走上幾公里,但游泳全憑咬牙堅持。
陪游,久不游泳的我一開始是極度痛苦的,游到50米左右的時候已經胸口悶、手腳無力了,可倔脾氣的性格硬是咬牙讓自己游到了對面。喘了幾口氣,歇了好大一會才敢繼續,如此來回甚如“磨難”。好在陪兒子學游泳我也在教練那偷學了幾招,以此矯正兒時自學的鬧笑話的蛙泳泳姿,可即便如此刻意模仿,好幾次游下來還是累。后再摸索姿勢,調整心態才算游得輕松,算是明白了,游泳不是說泳姿正不正確就能堅持游的,游泳是練心態的運動!當全身心地放松,從頭到腳甚至心態都柔和的時候,100米游過去才真不需要費多大的勁。
“柔和”這個詞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讓它走進我的生命里,不只是在游泳這件事兒上。也許是年齡到了吧,也許是累了、倦了,游泳這件簡單的事都能讓人聯想到兒時,有時候想大大咧咧多好,可偏偏心思細膩、庸人自擾、患得患失,如果游啊游能游回兒時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