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是我第一篇閱讀筆記吧。之前看過的書一直都只是在做摘錄,但在我參加簡書的換書會后受小伙伴們啟發決定試著開始寫讀書筆記。像語言學習需要“輸入”和“輸出”一樣,寫作和讀書同樣重要。如果僅讀書,哪怕也有摘錄,那只是“輸入”的過程,將別人的思想被動吸納進自己的思想體系,而寫作則是將閱讀中吸收到的別人的思想消化,進行獨立思考后,將別人思想與自己思想體系融合碰撞的成果“輸出”。沒有自己的思考的純粹閱讀是無太大益處的。所以我打算以寫閱讀筆記這樣的方式強化思考的意識,補充“輸出”這樣的過程,試著樂于其中,然后盡可能堅持下去。這對自己有好處也可以把自己閱讀中的收獲感悟與人分享。
以上都是關于為何開始寫閱讀筆記的題外話。村上春樹的這本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是他的一本自傳性質的隨筆集,主要談他的跑步經歷,特別是幾次馬拉松比賽的經歷,以及對于跑步的所想所感。之前并未讀過他的小說作品,只看過《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后音樂時光》。之所以選擇閱讀這本書,一方面是想在進一步涉獵他的小說作品前先通過看他的隨筆來了解村上這個人以便于以后更好的理解他的其他作品,另一方面是我開始健身跑步不久,對跑步有了一定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希望在這本書中發現共鳴,獲得啟發。
一、關于跑步
提到跑步,或許不少人是出于減肥、健身的目的,我也同樣,畢竟跑步對身體的種種好處是眾所周知的。當跑步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時還會有沮喪感。然而在日復一日的跑步中,我逐漸發現了跑步過程中的更為重要的意義。而對于村上春樹來說,作為一名作家,可以每天跑十公里以上并堅持了二十多年,每年參加馬拉松比賽。除了強身健體,提高體力耐力集中力以更好的投入寫作之外,想必寫作對于他來說還有更多的意義以支撐他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跑者。相比他而言,我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跑者,但在讀這本書過程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共鳴點。
同樣是十年,與其稀里糊涂地活著,目的明確、生機勃勃地活著當然令人遠為滿意。跑步無疑大有魅力:在個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讓自己有效的燃燒——哪怕是一丁點兒,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質。
人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論是從身體本身的角度還是從人性的角度。人的體能是有限的,且人性使人趨向于懶惰,讓自己處于舒適區中。而在跑步中,往往會出現酸痛,乏力等不舒適感。但如同村上在書中所說“痛苦無可避免,苦難可以選擇”,若是以強大的自我意識去克服這些局限性并堅持下去,會產生一種成就感;此外,在跑步中,能夠在一段時間內使身體得到有效燃燒,充分出汗是種很充實的感覺。
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即可。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
似乎有不少作家對獨處都有所偏愛,這或許是種偶然但在我看來更是種必然。他們在獨處中得以流連于內在豐富的精神世界,從而創作出精彩的著作。獨處使人面對自己,與自己的靈魂共處。而跑步正是一種極好的獨處方式,在跑步中關注自己身體每個部分傳來的感受,與自己的各種思想意識對話交流,將自己負面的一些東西發泄排泄出來,徹底沉浸于自我世界之中。這的確是難得的寶貴時刻。
村上還在書中提到了自己是如何在馬拉松比賽中跑到五六十公里處于體能極限的邊緣時,說服自己奔跑下去。這給我一定啟發。
“我不是人,是一架純粹的機器。所以什么也無需感覺,唯有向前奔跑”
我一直以為這種狀態下人需要產生更為強大的自我意識去支配身體,而村上卻提出擁有意識的人去否定意識和感覺,把自己驅趕進無機的場所,讓自己機械化,只有這樣才能堅持跑下去。這無疑給我很大啟發,或許也只有會跑過那樣長度的經歷才會有這樣的感悟和經驗吧。
二、關于跑步哲學
“薩默賽特·毛姆寫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大約是說,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出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在日復一日的跑步中,村上春樹也悟出了一些觀念性的東西。
不管奔跑速度降低了多少,我都不能走。這是原則。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想跑完這場比賽就難上加難了。
在跑步中,不論體能到達怎樣崩潰的狀態也強迫自己堅持跑下去。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有自己所堅持的原則和底線而沒有任何撼動的余地,不允許自我妥協和放縱,才能有足夠的定力立身于紛擾多變的大環境中而不亂分寸。
人生中總有一個先后順序,也就是如何安排時間和能量。到一定年齡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定好這樣的規劃,人生就會失去焦點,變得張弛失當。
村上能夠堅持長跑二十多年也在于他可以有所重點的安排時間。現代人的生活大多處于忙亂的狀態,需要做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時間有限。這就需要對一團亂麻的生活理出個頭緒,讓生活有所重心,從而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妥當地排序,規劃安排好時間,并且“持之以恒,不亂節奏”,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最大程度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無論何事,贏了別人也罷輸給別人也罷,都不太計較,倒是更關心能否達到為自己設定的標準。我超越了昨日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點兒,才更為重要。”
跑步比賽中有成績、名次、輸贏,這些東西在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然而,其實自己才是真正需要戰勝的對手。為自己設定標準而非借助外界的標準,努力去達到;失敗了也無妨,汲取教訓不重復相同的失敗,不斷提升自己,超越過去的自己,就好。
勇敢地面對眼前的難題,全力以赴,逐一解決,將意識集中于邁出去的每一步;同時,還要以盡可能長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盡可能遠地去眺望風景。我畢竟是一個長跑者。
這就是一個長跑者的智慧與態度吧。
三、關于村上春樹
在書中,村上春樹也談到了自己,自己的性格、觀念、經歷。他曾經是一個爵士酒吧老板,在某天完全無來由地被寫小說的念頭擊中,于是在酒吧的廚房里開始了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的創作,隨后又果斷關了辛苦經營剛步入正規的酒吧開始全職寫作。而這樣的長期寫作生活讓他身體難以支撐,身材也開始走樣,于是他穿上跑鞋,開始了跑者生活。每天十公里以上,一跑就堅持了二十多年。
有人會夸贊他意志堅強,他卻不認同。他也從不推薦別人像他一樣長跑。他在書中這樣說:
我覺得每天堅持跑步同意志的強弱并沒有太大的關聯。我能夠堅持跑步二十年,恐怕還是因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
并不是有個人跑來找我,勸誘我“你跑步吧”我就沿著馬路跑步。也沒有人跑來跟我說“你當小說家吧”我就開始寫小說。突然有一天,我出于喜歡開始寫小說,又有一天,我出于喜歡開始在馬路上跑步。不拘什么,按照喜歡的方式做喜歡的事,我就是這樣生活的。縱然受到別人阻止,遭到惡意非難我都不曾改變。
在這里,我看到了村上春樹的真性情,率真隨性的人格魅力。選擇去追求一件事物純粹出于內在的秉性而非迎合外在的價值觀和標準實在是一種難得可貴的性情,畢竟外界對我們的影響可謂無孔不入。這樣忠于內心地去生活才能更大程度地為自己而活而不至于迷失自我吧。并且,選擇去做一件喜歡又符合自己秉性的事確實更易堅持下去并卓有成效。就像他所說的:
對感興趣的領域和相關的事物,按照與自己相配的節奏,借助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極其高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術。
在書的最后,他希望他的墓志銘可以是這樣的:
“村上春樹: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家(兼跑者) ? ? ? ? ? ? ? ? ? ? ? ? ? ? ? 1949-20XX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且符合自己秉性的生活方式,有所堅持并長久的堅持下去。這樣才能活得充實而無愧于心吧。村上春樹無疑做到了,也堅持了下去。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如同有一名長者將自己的經歷、經驗、智慧娓娓道來,文字樸實真誠而耐人尋味。仿佛看到漫無邊際的馬路上日復一日出現的一個身影,眼神堅毅,步伐穩健,似乎在思考著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沒思考,但確實在聚精會神地跑著,并堅持著一直跑下去。他曾說,人無論活到多大年紀,每天都會對自己有新的發現。我想,對任何人也是如此。在《與小澤征爾共度午后音樂時光》中我認識了作為古典樂樂迷的他,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中我發現了作為跑者的他,期待在他的小說作品中會對作為作家的他有新的發現。
以上是我讀完這本書后的一些主要的共鳴和啟發。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共鳴和啟發,哪怕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讀也是如此。無論如何,這本書還是很值得推薦的。這篇讀書筆記比我預想的要難寫,文字的組織和錘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今后還是要讀更多的書,經歷更多的事以及更多深入的思考以增加“輸入”來提升“輸出”的質量。也希望自己可以像村上春樹一樣,忠于內心、秉性地去生活并長久的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