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條《答羅整庵少宰書》(1)
羅欽順,字允升,號整庵,江西泰和人,時稱“江右大儒”,是明代“氣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而王陽明心學在江西稱“江右王門”。羅欽順舉一人之力,與蔚然成派的王門分庭抗禮。
羅整庵比王陽明大七歲。王陽明遭到大太監劉瑾的迫害,羅整庵也被劉瑾排擠。羅整庵為人正派,致仕吏部尚書,辭官歸里,潛心研究理學二十余載,自謂:“旦暮春秋奉起居,時時靜坐聊存養。此心存久還自靈,中和無物如有形。”
羅整庵年輕的時候研究佛教禪理,后來他得出和王陽明類似的結論,認為佛家枯寂守靜,不是務實之學。
羅整庵推崇程朱格物致知之學,他認為,天、人、物、我本是一理,盡人之性,即盡物之性。他與朱熹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認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窮心中之理。
羅整庵認為,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理是氣聚散運化的秩序,理與氣原為一物,反對朱熹“理生氣”的理與氣二物說。
羅整庵反對王陽明“心即理”之說,認為窮理怎么可以從窮其心上求呢?
因此,羅整庵的哲學思想在繼承程朱理學格物致知之學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的修正,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對王陽明的心學則持批判的立場,因此兩人之間在學術問題上,進行了多次書信往來交鋒,直到王陽明去世。
不過,在理與事的關系問題上,程朱理學主張“理在事先”,羅整庵則認為“理在事中”,這一點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事上練”有相通之處。羅整庵的著作《困知記》的得名,或許與他注重事上的功夫有關。
《答羅整庵少宰書》系統地回答了羅整庵提出的格物之學方面的問題。
少宰,明朝吏部侍郎的別稱。吏部侍郎是羅整庵擔任過的最高實職,后以侍郎攝尚書事,辭官后嘉靖皇帝恩許他以吏部尚書致仕,并享受相應的待遇。
這封信與前面幾封信相比,格式比較完整,今天我們先來看一下書信的首段:
某頓首啟: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后人事復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陽明頓首謹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教誨《大學》方面的學問,因我急著上船趕路,所以未能及時答復。今天早上,行船途中稍有空閑,又將您的來信拜讀了一遍。恐怕到了江西以后,需要處理的政事很多,我先在這里簡單回復幾句,請您指教。
王陽明的這次赴贛之行,很可能是發生在正德11年(1516年),他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身份,受命巡撫南贛汀漳,以平匪患。屈指算來,此時羅整庵正在吏部侍郎任上。
當時江西匪患猖獗,大有燎原之勢,朝廷急遣王陽明為欽差前往巡撫。事實上,王陽明的官船一到吉安境內,就遭遇了盜匪搶劫商船的事件,王陽明高舉官印,呵退盜匪,上演了一出空城計,這也是王陽明人生中的奇事趣事之一。順便擷來奉上,意在告訴大家,王陽明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的學問不只是嘴巴上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