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家鄉(xiāng)有不少人的田埂邊都會栽種一些野菜,主要是為了方便采摘。尤其是到了夏天,在我家門口的田埂邊,就會有一種黃色的花朵開放,那時候爺爺說這種花是可以吃的,每次煮肉時,放點這樣的黃花,味道極美。也可以把這種花采摘了,用沸水燙一下,曬干后可以作為干菜,每次煮肉時可以放點,風(fēng)味也很獨特。
而這種菜,在民間叫黃花菜;在文人雅士眼中,叫忘憂草;在中醫(yī)看來,這個菜就稱之為萱草了。其實這個草還有一個很獨特的名字,叫母親花。早在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詩》中就這樣寫道:“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無獨有偶,元代畫家、詩人王冕也在《偶書》中有過類似的詩句:“今朝風(fēng)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可見,在古代,當(dāng)游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也因此,萱草花就有了母親花的代稱了。
萱草,是萱草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尤其是這植物的花頗有意蘊,如果說在沒有看到萱草全草,而只看到萱草花時,估計會有人把萱草花當(dāng)成百合花了,從花形來看,萱草花的確與百合花一樣呈筒狀,這也是為什么在舊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會將萱草花歸屬于百合科的原因了,萱草花在開花期會長出細(xì)長綠色的開花枝,花色橙黃,花柄很長,遠遠望去,頗為美觀。
萱草的花和根都可入藥,先來說說萱草根吧,萱草根具有利水、涼血等功效,適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淋濁、帶下、黃疸、衄血、便血、崩漏、乳癰、男婦腰痛等癥。正如《本草求真》記載:“萱草味甘而氣微涼,能去濕利水,除熱通淋,止渴消煩,開胸寬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有憂郁。”
萱草的花不僅可以吃,還可以養(yǎng)生防病。在古代的本草著作中記載,萱草花味甘,性涼,“煮食,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除酒疸”“消食,利濕熱”。如果把萱草花“作菹”(做成酸菜或腌菜) ,具有“利胸膈,安五臟,令人好歡樂,無憂,輕身明目”等功效。
但是在吃萱草花的時候需要注意,新鮮黃花菜中含有秋水仙堿,可造成胃腸道中毒癥狀,所以盡量不要生食,需要精心加工后食用,比如在吃之前先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涼水浸泡2小時以上,在制作時用大火徹底加熱后方可食用,也可以將萱草花用開水焯一下后,瀝干水分,晾干后再與肉一起煮著吃或吵著吃,但每次食量不宜過多為好。
(本文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任何公眾號以及各種媒體請勿轉(zhuǎn)載。欲了解更多本草知識,可關(guān)注“本草世界”微信號bencaoshi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