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新春快樂,到春節(jié)了每個人的心都很躁動。
特別是想到在過幾天就要上班了,就更加想報復(fù)性的娛樂,珍惜每分每秒的想玩?zhèn)€夠。
我們這個號還是一如既往的分享思考,在你過年緊張刺激的娛樂生活,跳出日常生活的局限,跟堂主來一場思維旅行,這個感覺挺好。
作為一個讀書社群的創(chuàng)辦人,學習這個詞經(jīng)常被提到,來讀書的人要學習,想成長的人也要學習。
可能因為學習這個詞日常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了,過于平淡導(dǎo)致人們有點忽視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對待學習有人認為它很簡單,有人覺得它很難,有人認為學習就是讀書,有人畢業(yè)以后就不在學了,而有些人則想學習一輩子。
無論如何,”學習“這件事本身, 就值得你好好學習,跟厲害的人學習,跟最前沿的思想學習。
查理·芒格說:“我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成為高手”,那高手該怎么學習?
人為什么需要學習?
從遺傳學來說,我們出生時所攜帶的信息加起來大概只有1G多。而成年人的大腦中儲存的信息,則是100TB。
對比這個腦容量的差距,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影響你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在后天中習得的。
我們出生時只留下了生物本能,其他那些知識技能都是在后天慢慢學習的。
這個可能是對學習最本質(zhì)的解釋,基本上從出生開始,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學習不只是看的到的正式學習,還有其他的任何跟你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事物。
所以沒必要感嘆自己不夠聰明,每個人都有一顆大腦,就是讓你學習用的。
學習這事“慢慢來,比較快”。
在心理學當中認為人有兩種記憶模式:
第一,短期工作記憶
更在意及時性,屬于臨時存儲信息用的,有點像電腦內(nèi)存,短期內(nèi)存越大,你同時處理的信息能力越強。
第二,長期工作記憶
更在意持久性,屬于長期儲存知識用的,有點像電腦硬盤,回憶的過程就是讀取硬盤過程。
我們平時聊的記憶,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講短期記憶。
看完一本書,為什么啥也沒有記住?
聽完一次課程,咋什么印象都沒留下?
這些不是你的問題,在好的方法都解決不了,因為這個是人的生物硬件覺得的,人的短期記憶能力非常有限。
根據(jù)科學研究一般人,最多同時只能,考慮4個東西,而且這4個問題最好還要有相關(guān)性,這就是為什么總有人教你,說話最好只說3點,演講最好只講3個主題,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專注的原因。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其實就是把你暫時看到的信息,把哪些進入到大腦的短期記憶的內(nèi)容強化吸收,轉(zhuǎn)換存儲到長期記憶當中的過程。
比如, 今天看到一個理論,經(jīng)濟學的成本概念,看到只是短期記憶起作用,想要長期記住,你得把他存儲到長期記憶當中去。
基本上所有的學習課程,都是想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一點,這個在好的方法都不能迅速幫你完成,凡事說自己有絕招馬上讓你學會長期記憶,不用多考慮,他肯定是在騙你。
有了這個底層判斷機制,以后在遇到什么課程就可以省很多錢。
為什么學習要專注?
我們一直反對寓教于樂,玩就大方承認自己是在玩,不用自我欺騙說是在學習。
你又玩,又在學習,又要整理信息,又要存儲長期記憶,這些同時怎么可能完成的了。我們只能此刻專注做好一件事就已經(jīng)很難了。
集中思維,就是在此時此刻的短期記憶里強化這個信息。
你讀書要理解一個概念,你學習要掌握一個理念,那個不是需要你調(diào)用大量的腦力資源去理解才能掌握的。
人不是計算機,可以插入U盤能直接復(fù)制信息,我們無法瞬間記錄信息,而且單純的記憶也沒什么價值。
像電影《雨人》他可以把看過的書都記下來,但是他卻無法理解書本的內(nèi)容,這樣的記憶有什么價值,只能去最強大腦表演,別被最強大腦忽悠了,那個只能算最怪大腦。
人的記憶過程是怎樣運行的,就好像在砌墻,你有磚頭和水泥,總要再給水泥一點時間風干了,墻才能結(jié)實。
今天我們用這么硬核的理論分析,就是希望大家能徹底放下幻想,不要想著自己跟誰學一個絕招就解決學習問題。
學習就只能慢慢來,就是需要花費時間,付出足夠的精力和腦力才有收獲的事。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第一次學習新技能的時候總覺得很別扭,過段時間,哪怕是隔一天不練,在拿起來反而感覺好多了。
給學習一點時間,給理解一點時間,給大腦一點時間,著什么急呀!
就好像健身一樣,一直訓(xùn)練只會把人練費,因為沒有給肌肉生長的時間。
學習知識并不是越快越好,特別是復(fù)雜的技能和知識,更需要一點時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