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備忘錄:沃米粥
那日在寧都,主人殷勤勸客嘗粥,稱此粥為本地特色。粥似舊飯煮的,但略有油性,不粘。
原料是將稻谷煮熟,曬干,去殼,存放之。稱為“沃米”。問為何有如此發(fā)明。說,青黃不接時,在田中摘些稻谷,可以將就。雖為憶苦飯,也是一種生存法門,而且藝術(shù)。吃了二大碗,覺得該筆記一下,為艱難人世的藝術(shù)點(diǎn)贊。
說到粥,就會想起稀飯,是一回事嗎?上網(wǎng)搜搜,說法千奇百怪,擇其善者而從之,而本人就是吃貨中的至善者。我以為區(qū)別是有的。首先,談定義,“粥”是專有名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定義為“粥,用糧食或糧食加其他東西煮成的半流質(zhì)食品”,并沒有“也稱稀飯”之說,“稀飯”,則不見諸詞條,當(dāng)為偏正復(fù)合詞,“稀”修飾“飯”,說的是飯中水太多了。其次,是習(xí)慣上,稀飯就是多加水去煮的飯,按正常煮飯程序去操作,飯中含水量可依次為硬飯、干飯、飯、爛飯、稀飯。而粥,則須在煮開后,不停攪動,增加膠性,這個詞是我杜撰的,吃過粥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有例外,吃過一種以稀飯為鍋底的火鍋,那稀飯看起來就像粥,吃起來也像粥,理論上也就應(yīng)該是粥了,但人家就叫它“稀飯”,奈何。
記起珠江邊上的艇仔粥、及第粥、皮蛋瘦肉粥、魚片粥,那倒是很正宗的符合詞典定義的粥。至于蓮花山上青蓮古寺的米湯稀飯,自又有一種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