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詳情頁或是關注頁,我們都能夠看到相關推薦模塊的身影。
該模塊往往基于頁面的主內容進行相似性、關聯性拓展,試圖引導用戶在完成當下的消費行為后,進行進一步的消費行為(如下圖中的關注推薦)。
本質上,相關推薦模塊是對用戶及時性行為的一種反饋。
如前所述,從理想態來看,如果我們系統的反應足夠迅速,是不需要相關推薦的。結合用戶最新行為進行重新計算,得出的推薦結果大概率是最優的。
但實際的承接上,或是工程上做不到如此高效的反饋,或是收益上無需做到如此靈敏的反饋,都使得我們需要一個折衷性的解決方案,用一個成本不那么高的“離線+規則”系統來構建出相關推薦模塊,從而獲取增量收益。
1?基礎策略
相關模塊是基于被點擊的主內容進行拓展的,那么結合場景和用戶行為,基于主內容 A去挖掘潛在的內容 B,就是我們需要重點思考和研究的切入點,即 P(相關內容 B | 場景,用戶,主內容 A),有三種常見的方式:
零策略,基于用戶進行推薦。
這種最取巧的做法,直接忽略了主內容 A,只計算P(相關內容 B | 用戶 )。 相當于把相關推薦的位置當作了一個簡化的列表頁入口,完全不考慮用戶點擊了什么內容,而是直接將預先計算出的內容在詳情頁提供給用戶。
兜底策略,基于被推薦資源之間的相似性計算。
無論是基于靜態的自然屬性(文本、品類)或是基于動態的用戶行為選擇(相似的用戶群消費),我們都能夠離線得到一個內容 A vs {內容 B,內容 C,內容 D}的相似列表。當用戶圍繞內容 A 產生主動行為時,就認為用戶可能會對相似列表中的內容感興趣。
疊加策略,基于用戶的場景、行為路徑進行調整。
用戶的行為是有場景的,即他是在什么樣的路徑之下做出了點擊的選擇,我們的相關推薦模塊也可以根據這個語境進行對應的調整。
比如,同樣是在某款電冰箱商品詳情頁里,相關推薦的內容會因為用戶的來源不同、行為不同而產生差異性:
用戶是在搜索“電冰箱”的場景下進入詳情頁的,我們對于場景里的理解是,用戶還是在一個大范圍篩選決策的過程中,相關推薦可能應該推薦類似價位、類似配置的電冰箱;
用戶是在某品牌店里進入詳情頁的,用戶可能對于品牌有預設或傾向性,相關推薦可能應該推薦同店內的類似電冰箱;
用戶是從購物車里進入詳情頁的,相關推薦可能應該推薦在購物車里的其他冰箱或其他商品,目標導向是完成從購物車到下單的決策。
用戶已經發生了購買行為,相關推薦可能應該推薦常和電冰箱有共同購買行為的商品,而不應該重復再推薦其他品牌的電冰箱了。
私域與公域邊界的模糊化
在上述的策略里,我們提及到了品牌店、作者主頁等場景。
一個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這些頁面算是第三方自己所有的么?
如果我們按照古典的思考,會認為一個店鋪、作者專區是歸屬于店鋪或作者本身所有的。但事實上,在全局最優化的利益驅動下,私域的界限已經漸漸模糊,讓渡給了公域。這表現在,你可能會在 A 店鋪的 商品A 的 相關推薦中,看到一個B 店鋪的同款但是更便宜的商品B,甚至是 C 店鋪的防款商品 C。
從平臺交易額最大化的角度,這樣全局的相關推薦大概率是最優的,只是這樣真的是好的么?對錯并無結論,只是一個古典產品經理的碎碎念罷了。
2?推薦理由
在確定了基礎推薦策略后,剩下的就是包裝了。
首先,先插入一則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薩托·埃爾文的實驗。在有許多學生在排隊等著使用打印機的場景下,教授讓一個人走到隊伍的前面,和大家溝通以讓自己先使用打印機。
措辭 A:“很抱歉,各位能讓我 先打印嗎?我趕時間。”有大約六成的人允許這個人排到自己前面。
措辭 B:“很抱歉,能讓我先來嗎?因為我需要打印好幾份文件,這些文件急著要用。”有九成以上的人都同意讓這個人先打印。
措辭 B 里,“因為”一詞的引入,如神跡般提升了通過率。這個詞觸發了受眾的潛意識,使對方相信你的做法事出有因,而非無的放矢。即便這個理由實際上很弱、站不住腳,但仍然會讓絕大多數的人條件反射般地同意。
給出一個“因為”,在相關推薦的模塊里一樣成立:
無論你是通過什么邏輯組織出的相關推薦內容,都可以找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包裝起來。同樣的數據集合,不同的推薦理由,就會帶來不同的點擊效果。
可以是熱門,可以是很多人也在買,可以是相似商品,甚至是一句不知所謂的推介都好。比如,微信公眾號使用的是:“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淘寶使用的是“看了又看”,微信讀書使用的是“書籍推薦”,QQ 音樂使用的是“相關歌曲”、“相關歌單”。
給出一個“因為”,提升用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