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人繼續收集和整理碎片式用戶畫像,并選擇驗證。數量不限
2.得到30條,實際情況與自己想象有偏差,或者突破了自己認知和想象的客觀總結。包括,原來富人這么想的,原來老爺爺也有一輩子單身的,等等
場景一:
周末一大早的寢室室友都還沒有起床,對面寢室的同學來敲門,
屬性
男,20歲左右,平時喜歡打游戲,喜歡成群結伴地做某些事情
行為
踮起腳尖,透過窗戶四處張望,還不時回頭與自己的室友嘀咕著什么,臉上洋溢著笑容
心理活動猜測
1. 看看大家都起床了沒
2.如果有的話,大家一起出去吃飯
3.果然三個人還沒有起床,還有一只可以一起出去吃飯
驗證
開門之后果然是叫我出去吃早餐,聊過之后,說是不是大家昨晚玩的太嗨了,確認正確
場景二:
晚上的公交車站,很多人在站臺等待著末班車。一男子前后踱步,表情很緊張。
屬性
男,35歲左右,軟件園上班,著工作裝,拎著男士皮包,戴款手表
行為
不時在原地踱步,望向路的遠方,嘴上嘆著氣,一會兒掏出手機打電話
心理活動猜測
1. 末班車到了么
2.家里人很著急,我得抓緊啊
3.這班車已經等了二十多分鐘了,還是給家里打個電話吧
驗證
能聽到男子不時提到女兒,是女兒過生日,一直沒有回家老婆著急了。
場景三:
晚上十點多的麥當勞店,一男子獨自坐在靠近窗戶的位置上,桌子上放著一杯可樂,戴著耳機看窗外,全然不顧周圍人的熱鬧
屬性
男,20歲左右,衣著整潔,眉清目秀,應該是大學生,有背包
行為
單手托腮,揉眉毛,會苦笑,背包里拿出來一個小物件把玩著
猜測
1. 約了很重要的人,提前到
2. 只是一個人出來放松下,回憶某些事情
驗證
一直沒有第二個人出現,男子之后也平靜離開了。
場景四:
學校里的馬路,女子麻煩行人問路
屬性
女,20歲左右,淡妝,高跟鞋,聲音很纖細有溫度,笑起來也沒有牽強的感覺。左手提著一個文件夾。
行為
很禮貌地叫停了行人,詢問具體的地點,逐步確定信息,不時用手比劃著方向。在離開的時候還轉身點頭感謝那位路人。
猜測
1. 去聽宣講會,找工作的學姐吧
2. 出席或者主持活動之類的,不是本校的
突破自己認知的30條總結
1. 對于教育,老師其實是有認知局限的,比如單純認為手機嚴重影響了教學,卻不承認移動設備對教學的巨大便利。
2.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迭代的事情,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大V,最近和菜頭的一篇文章,否定了曾經自己的一個觀點。所以觀點不能盲信盲從,而要帶著自己的質疑去實踐。
3. 以前一直以為同性戀群體是孤立的,但最近臺灣承認合法化,以及了解到一款叫做Blued的同性社區軟件,才知道同性戀群體的數量龐大以及彼此溝通欲望之強。
4.從前一直聽聞雞湯,就覺得沒有營養。今天看到的一句話是:雞湯式一種更高層次的抽象理論,雞湯的錯誤在于理論空泛,而沒有具體說明可執行的建議。
5.一原來這真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寫書的時代,出版的流程很標準化,編輯的責任也不只是改版校對等。對不了解的行業和職業認知都有局限性的。
6. 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離這個科技感十足的時代很遠,昨晚看到兩位老人到影院看電影,和他們聊得過程中,他們很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完全可以多姿多彩些。
7.關于拖延癥,一直以為是件不好的習慣。《拖拉一帶你也不妨》一書中介紹了利用自己的拖延心理高效完成工作的理論。我們習慣將一個名詞的意向標準化,直至非常局限,而實際上做事方法的組合形式千差萬別,不會有一種是起決定意義的。
8.一個女生打扮地很漂亮不一定是出門約會,有可能她就是待在家里。這給我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周末,這妝是給自己化的。
9. 任何事情的兩個極端都是不對的,比如做事不經思考就去問別人,另一個極端是自圓其說。
10. 國企的員工大多思維固化嚴重,而我最近接觸的一個讓我覺得思維開放的、有洞察。所以人以群分這件事情不能簡單從職業來看,也可以看他工作之外的生活習慣。
11. 不會有絕對理性的人,通常我們看到的其實是極致克制自己感性思維的人。但同樣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需要某個出口釋放出來。
12.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可能與內心想法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的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體現,其實需要借此獲得關注和存在感。
13. 人都是有惰性的,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放棄思考的權利。比如面對選擇時的無力逃避,隨著生活順水推舟,接受生活的擺布。碌碌無為卻安慰自己平凡可貴,說的大抵如此吧。
14.很多人自詡道德主義者,他們樂于在人群中鞭撻社會的不公。但當自己成為其中的受益者時,就不發聲了。實際上就是功利主義者。
15.雖然我們是待在一個世界,但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還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對同一件事情價值的界定也會不一樣,總會覺得別人做些沒有價值的事情,人家反過來也是這么想的吧。
16.之前聽說過六度空間理論,但只有當我偶然驗證的時候,才會真正感嘆世界的奧妙之處。
17.有時候和某些人聊天,其實雙方都明白對方的目的,但是非要把話繞著說出來,這樣很累。因為我們擔心某些禮儀上的缺失會造成人際關系的困擾,而實際上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社會,追求效率最大化才是人人都要習慣且默契的事情。
18.任何有效的交流應該是建立在至少同一緯度認知水平基礎之上的,否則都是對牛彈琴。這對人提出的一種能力,就是如何用對方習慣的方式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說出來。
19.很多人不愿意去接受變化,于是將自己主動關在一個閉塞的環境中,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懦弱的表現。周邊可變的因素足夠少,才會有對生活的掌控感。
20.都說小孩子調皮不懂事,但他們口中說出的話也值得成人們思考的,或許他們看到了我們所看不到的。比如戀人們為什么要牽手?——害怕戒指掉下來吧,那些東西很貴的。
21.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
22.我們不見得會做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而是做會讓自己滿足的決定,因為我們厭惡損失,試圖追求確定性。
23.什么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睡幾小時人難免有天生自憐的情緒,時刻保持慶幸才能看清楚真正的價值在哪里。我們這一代人對于勤奮和努力的理解,清一色地來自于學校。看到那些最能拼命看書做題的人。但這種勤奮的付出太純粹了,和結果之間的聯系鮮明而直接。但生活中很多事情在自己沒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不會有反饋的,而是以一種漸變波動的形式向前發展,在未來的某一天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24.我在與已經工作的人接觸過程中發現,他們是缺乏自己思考問題的習慣,或者說檢索信息的能力,這與他們的職業相關,單一操作執行類的工作沒有變化,人天然有懶惰的慣性。
25.99%的女生,加好友之后會翻你的朋友圈,經驗證細思極恐。且男生的優越感一旦蔓延起來,在女生眼里真的是又蠢又low。
26.積累非常重要,因為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別太在意價格波動,專注提升價值就好。你的最終位置上限就是自己的能力
27.和職場人士聊天的一點心得:清楚了解自己的優勢,學會置換資源,明白哪些是自己應得的。
28.普遍的學生思維是線性思維,認為只要具備某些因素,就必然導致結果的發生。
29.在和朋友的交流過程中更,中國家長父母的“我一切是為了你好”的邏輯,很多時候是內在自我的投射。以自我的感受取代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讓孩子沿著他們認為正確的道路走,實現他們內心真正渴求的愿望,也許未來會逐漸消亡。
30.警惕自己的思維范式,對所有事物、人群的認知都是有局限,待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