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似乎過得特別快,每天只惦記著看書更文,聽課打卡,時間眨眼就過去了。
這一個月過得也快,讀寫營打卡28天,堅持日更千字。今天過完,在讀寫營的第一階段就結束了。
被推搡著追趕著,跌跌撞撞地走到現在。
心里逐漸有了底氣,踏踏實實地往前,享受著日進一寸的歡喜,獨守一隅的靜思。
第二階段要讀的四本書,包括三本小說和一本散文集。相對于上一階段枯燥的四本工具書,我還是更期待接下來的挑戰。
希望是不一樣的體驗——時間和精力的再次煥新,會不會迸發出更大的熱情,能不能更專注投入其中,把之前學到的那些方法論,都運用到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
回顧下這一階段的四本書。
從《高效能閱讀》里,明白了閱讀不一定非要從頭開始,不一定非要讀完——解放心靈,全然敞開,輕松愉悅地閱讀。
我可以把看時的感受即時記錄在書上,第二遍時再整理成讀書筆記。
學會和書談戀愛,深入探討。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垂直型閱讀。在自己思考的主場,形成思考的軸,垂直型和水平型閱讀交相展開,讓知識立體化。
下一階段就開始有主題閱讀,關于旅行散記的幾本書籍已放在待讀的書架上,這個月要讀完。
《成為作家》,帶給我很大一部分是精神上的慰籍,在我重新踏上寫作之路時,給我莫大的鼓舞,不管前方如何風雨泥濘,黑暗無邊,它都是我的寫作燈塔。
清晨的無意識寫作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
從8月7號集訓營到現在,再有三天就滿三個月了,累積下來我已寫了近十萬字了。
天呢,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我竟然做到了。
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贊,小女子好樣的!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讀得很認真,因為我知道自己有拖延傾向,事實上也就是在拖延,就想在這本書里找到緣由和解決路徑。
還是“恐懼”在作祟,每次拖延時把它揪出來,看看到底在恐懼什么,然后去撫慰它,克服它。
分辨清楚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利用可操作目標和可執行計劃,啟用非計劃表格來安排一周的具體事務。
剛剛看完的《深度工作》,就是教你如何專注投入去做事,避免干擾,長時間地深入學習與思考。
它說到的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在我看來,恰好對應著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我要做的,就是從客觀時間里拿回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主觀時間里,讓內心更沉浸,思考更深入。
想起《徒手攀巖》里的男主,他就是把深度工作做到了極致。
接下來的兩個月,我要規劃下日更內容和目標了。讓節奏越來越穩妥帶感,讓內心越來越清晰喜悅。
之前想到的思路,把在大理的二十天再經歷一遍,寫出一個類似旅行散記的系列。
有日記參考,再回憶下細節,甚至可以適時地增加一些故事情節進去。
還有一個,把這幾年的戶外經歷也重走一次,試著用散文體小說的形式,也寫成一個系列。把自己隱入其中,講講那些和驢友們在一起的日子,經歷的種種美好。
我知道寫不到我想要的最好,但也知道,是時候了,就必須得開始。
那么,每天的固定時間寫作就要開始進行了。
每天的清晨寫作繼續,每天的練聲打卡繼續,每天一章的《紅樓夢》聽讀繼續。
書和電影都不能停。
從讀后感觀后感到書評影評,路漫漫兮吾將孜孜不倦地寫下去。
喜歡的綜藝也不能落下。
從《親愛的客棧》里看天性碰撞,從《一本好書》里學真知灼見,從《奇葩說》里學邏輯思辨,……
歸攏思想,營養心靈。
木心說,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就像此刻的窗外,陽光依然傾情,隆重地把滿地蕭瑟變得流光溢彩。
冷清的是生之常態,風火的是活之心境。
循著微光,在黑暗里穿行。
如慶山所言,在黑暗的背面有光亮,光亮的背面有黑暗在支撐。這樣去看待,我們會放松地接納一切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