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是有趣的,若是不加思考或者特別感性,這句話也就很容易被認可。因為李宗盛總是以一個滄桑的老男人形象闖蕩江湖,而林夕印象中更多扮演著文人小生的角色。當然能這么說也是對兩位作詞人的認可和褒獎,至少林夕和李宗盛是目前為止華語樂壇我最佩服的兩個作詞人,他們一個灌醉了我的青春,一個叫醒了我的成年。
少不聽李宗盛?
? ?要說少不聽李宗盛,這話雖然顯得有些過于狹隘,但乍一看的感覺確實是對味的。先不說年輕時候是否能聽得懂他的歌詞,就說那歌詞中多少存在的說教意味都讓年輕人在接受程度上會有所減少。比如《凡人歌》里唱的“多少同林鳥,已成分飛燕;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戀”,再配上他那粗獷灑脫的嗓音和敘事式唱法,就像在說“年輕人我跟你講,不要急,這些事你慢慢會懂的”。
? ?從他關于人生之類的歌詞角度上來說,某種意義上,上了年紀的人聽來會更有感覺,聽的透徹就是醍醐灌頂的恍然,即便是聽的一知半解也會有一種感同身受在里面。
? ?在《給自己的歌》里他說“想得卻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該舍的舍不得 只顧著跟往事瞎扯 ?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 ?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這種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后得到的結論,對于年少的人來說,就像一個父輩的諄諄教導,他試圖讓你明白對于時間的珍惜,對于選擇的果敢有多麼重要,而這樣的言辭說教在正是叛逆的年紀里往往是很難聽進去的,即便是當時欣然接受,隔日也會忘得一干二凈,因為沒有經歷過,也沒有嘗過那種苦頭,加上平時課堂上和鄰里街坊的念叨,也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耐心,聽到這種類似的道理太多也就當作大白話給消化了。
? 李宗盛的這類歌詞往往從立意上來說大多都是著眼于“大”,站在一個較為宏觀的層面去思考人生的問題,所要闡述的也都是風雨人生之后的大徹大悟,年少時候的思想從各個角度來說還未曾發育到那樣大的格局,也就很難有所感悟。比如《山丘》里唱的“嘻皮笑臉 面對人生的難 也許我們從未成熟 還沒能曉得 就快要老了 盡管心里活著的還是那個 年輕人”,所以才會說“年歲越大,聽他的歌就越有共鳴”。
? 而縱然是我們年少都會經歷的愛情,從他筆下寫出的也有著我們那個年紀不會有也不應該有的的灑脫和豁達,這么說算是有理有據的,在代表作《愛的代價》里,他說“所有真心的癡心的話 ?永在我心中雖然已沒有他 ?走吧 走吧 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 走吧 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這首歌出現最多的就是“走吧,走吧”這幾個字,放在我們談情說愛的那個時候,又怎么可能就這么瀟灑的走掉了,情緒里呼之欲出的更多是不甘心和不舍得吧。
? 無論是他的歌詞還是他的歌聲,直觀的感受上去就像是一個滿臉胡渣的老男人,站在講臺上慢條斯理的給你講述,人生是什么樣子的?愛情是什么樣子的?不幸的是,臺下的多半年輕人都睡著了。剩余的少部分正在干巴巴的做著筆記。
老不聽林夕?
?老不聽的林夕中的“老”這個字把它放在多少歲之后,其實我都覺得不太合適,如果放在不惑之年勉強能能算合格。至于為什么會說“不聽”,我倒覺得更多的是倦了審美疲勞了,不想再聽了,畢竟林夕寫的多是流行歌曲,情情愛愛、你儂我儂并不再適合那些過來人。就像有網友評論說“上了年紀的人還喜歡這個,只能說還需要繼續成長”,我雖然不敢茍同,也多少肯定一些。
? 與李宗盛最大的不同就是,林夕僅僅是一個作詞者。這也讓他有充裕的時間去寫詞,打磨的毫無破綻,并且更容易抓住年輕聽眾的痛點。比如很簡單卻很經典的一句“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么接受”和“但凡未得到,但凡已失去,總是最登對”。這類帶著一點文藝氣息又實實在在落到人心里去的字眼隱忍克制比起李宗盛歌詞的平鋪直敘更加切合大部分年輕人的品味。
? 聽林夕的歌詞更像是和剛參加工作幾年的人談心聊天,他說的話讓你感覺相逢恨晚,你說的也能在他那里安穩落地。除了這種感性上的解釋,也多得益于那些配詞和編曲優美動人,節奏鮮明。比如膾炙人口《富士山下》,從頭到尾的連貫性一氣呵成,娓娓入耳,還有國語版的《好久不見》,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所描述的場景,就像一幕一幕播放的老電影,畫面感很自然地就在腦海里形成了,讓你有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
? 李宗盛無論是愛情還是人生多是寫的一個結果形成后的感悟,而林夕則偏向于貼近于將那個過程描述開來,讓聽者自己慢慢感受。《十年》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把十年之前和之后可以預見到的感情走向以及場景和場景發生的故事都表現在歌詞中,年輕的反而更容易感受,因為他們正在經歷某種相似的東西,也因此容易沉浸其中去釋放。年紀大的人畢竟經歷過太多,已經麻木,就沒那么多感觸可言。
? 比起冗長的獨白式敘述,那種感情噴涌的詞一下子擊中內心或許更加予人快感,快感是年輕時的我們無比貪戀的情緒。
? “少不聽李宗盛,老不聽林夕”這句話,不是絕對的,當然從某種層面來解釋它也合理。因為李宗盛的歌給人的歲月滄桑之感,上了年紀的人很輕松就能從自己的人生經歷里品味出個中酸甜苦辣。而林夕,在讓人印象深刻的歌詞中,更多的是關于情感和人生迷茫方面的情緒,能感同身受的,更多是那個我們年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