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圍城》,不同的人或許會由于不同的原因而讀它,也會因為不同的觸動點而對它難以忘懷。對于學者而言,它是一本值得研究的小說,里面的諷刺、博喻、作者的意圖、小說的技法……沒有不能成為研究對象的。而對于普通讀者而言,他們更多關注的,或許還是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情,與愛。
愛情的確是個普世的話題,不管你是誰,只要是活在這個世上的、叫作“人”的兩足生物,便難過情關。一本完全不寫愛情的小說多少會讓人感到遺憾,因為愛情的確是通往人性的一項最便捷的方式,更是任何人都難以逃脫的世間羅網。
初讀《圍城》,是在我高考結束后的那個暑假。記得那時,讀完小說后留在腦中最直接的印象,不是里面廣博的比喻,不是無處不在的或詼諧或諷刺的筆調,而是方鴻漸、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趙辛楣他們那群人的情感糾葛。而這學期,由于課程作業的緣故,我又有了一次機會將它重讀一遍,并對整部小說做了一個具體的分析與整理,可我卻驚訝地發現,一共九章的小說,單純只寫愛情的章節,竟只有第三章。由于這些章節原先都是沒有題目的,我便自己為每一章概括性地擬了一個題目,而第三章我則稱之為“春日的戀情”。
九章依次為:
第一章 ?回國的法國輪船上
第二章 ?回鄉
第三章 ?春日的戀情
第四章 ?失戀之后
第五章 ?行旅道中
第六章 ? 學院里的工作與政治
第七章 ?學院里的情事
第八章 ? 歸途·新婚
第九章 ? 圍城之內
雖說其他的章節里也多多少少會出現些情事的描寫,但純粹的那種愛,那種初戀時男女雙方敏感細膩的表現,大多還是集中在第三章。
以下摘錄一些觸動到我的話,并附加些個人的理解。這些語言所展現的,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人在那似愛非愛的感情面前復雜而又細膩的心理。
實際上,第三章一開頭就用春天來暗示愛情的到來:
“這春氣鼓動得人心像嬰孩出齒時的牙齦肉,受到一種生機透芽的痛癢。”
無論是“嬰孩出齒時的牙齦肉”,還是“生機透芽的痛癢”,既是寫春天萬物發芽的氣息,更是比喻年輕男女的春心萌動。
就像無數個鼓動人心的春日一樣,小說里的春天,也一點不讓那些渴望愛情的心消停。
之后方鴻漸從蘇小姐家出來,“自覺已成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氣,不是兩小時前的春天門外漢了”,再次讓春天的戀愛氣息充滿了字里行間。
“他們倆雖然十分親密,方鴻漸自信對她的情誼到此為止,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么近,拉得怎么長,終合不攏來成為一體。”
這句話寫的是方鴻漸與蘇文紈的感情。“兩條平行的直線”可謂道盡了許多如方蘇二人的男女關系,雖然能夠走得很近、走得很長,但終是因為品格不宜而無法在彼此的生命中產生愛情交集。這對方鴻漸來說或許是灑脫,但對蘇文紈來說,卻是生命里怎么樣也抓不住的愛情。
而蘇文紈和趙辛楣的感情則是:
“長期認識并不會日積月累地成為戀愛,好比冬季每天的氣候罷,你沒法把今天的溫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積成個和暖的春日。”
這個冬春日氣候的比喻無疑是極恰當的,就像兩條平行的直線永遠無法相交一樣,無數個寒冷的冬日也永遠不可能累積成一個和暖的春日,用兩個“不可能”的比喻,道盡了無數男女由于種種原因在愛情上終究有緣無分、難以兩情相悅。
即便如蘇趙二人青梅竹馬的關系,也終究抵不過“襄王有夢,神女無心”的現實。
此外,寫期待愛情的蘇小姐:“臉光潔得像月光潑上去就會滑下來,眼睛里也閃活著月亮,嘴唇上月華洗不淡的紅色變為滋潤的深暗”;
聽到情話后害羞的蘇小姐:“雙頰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
被方鴻漸吻過的蘇小姐:“頭枕在鴻漸肩膀上,像小孩子甜睡中微微嘆口氣”;
自認為被方鴻漸示愛的蘇小姐:“聽見女用人回來了,便站起來,本能地掏手帕在嘴上抹了抹,仿佛接吻會留下痕跡的。覺得剩余的今夜只像海水浴的跳板,自己站在板的極端,會一跳沖進明天的快樂里,又興奮,又戰栗”。
這些細節描寫無疑勾勒出了那個規正清高的女博士蘇文紈的另一面,在愛情面前,任何女子都可能會害羞得如一個小孩子、或是一個豆蔻年華的少女,這是愛情帶給她的喜悅,而蘇小姐臉上那如“紙上沁的油漬”一般從淡胭脂下暈出的紅,更是將這害羞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后文寫孫柔嘉臉紅的時候,又說:“也許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沖了紅酒,說不上愛情,只是一種溫淡的興奮。”
“白水沖了紅酒”,就像平淡的白開水突然被滴入了幾滴紅酒,女孩子平靜的生活被那個似愛非愛的人所打破,或許令她興奮的不是那個人本身,而是原本無色無味的平淡生活中突然多了些色彩與滋味,多年平靜無波的心湖突然泛起微微的波瀾。
還有第三章里方鴻漸對蘇小姐的那個吻:
“這吻的分量很輕,范圍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經》,至多像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指,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
這幾個比喻都寫出了方鴻漸對蘇小姐那個吻的敬而遠之與不得不為。
“鴻漸一溜煙跑出門,還以為剛才唇上的吻,輕松得很,不當作自己愛她的證據。好像接吻也等于體格檢驗,要有一定斤兩,才算合格似的。”
這句話是從方鴻漸的視角來看那個吻,對他來說,那個吻輕巧得算不得是示愛,只是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但這里用了“好像”,因為雖然方鴻漸心里是這樣覺得的,但實際上對蘇小姐來說,那個吻卻吻在了她的心上,是難以輕易磨滅的愛的證明。
方鴻漸和唐曉芙分手時兩個人各自的痛苦:
(唐曉芙)“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齒鉗去了,齒腔空著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種的小樹,要連根拔它,這花盆就得迸碎”。可以看出,方鴻漸早已扎根在唐小姐的心里,跟他決裂對于唐小姐來說就像拔牙和拔樹一樣,不是中間折斷的傷,而是連根拔起的痛;
“鴻漸身心仿佛通電似的發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說自己,沒心思來領會她話里的意義,好比頭腦里蒙上一層油紙,她的話雨點似的滲不進,可是油紙震顫著雨打的重量。他聽到最后一句話,絕望地明白,抬起頭來,兩眼是淚,像大孩子挨了打罵,咽淚入心的臉”。可以體會到方鴻漸聽見唐小姐那些話時心里的絕望,既委屈,又無法辯解;
“方鴻漸把信還給唐小姐時,癡鈍并無感覺。過些時,他才像從昏厥里醒過來,開始不住地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脈流通,就覺得刺痛”。事情發生時茫然無知,事后回想時的疼痛卻是加倍的,這用麻木后疏通的四肢來比喻,再恰當不過。
除了愛情以外,其實還有一些關于人生哲理的比喻。
首先這本書的書名“圍城”本身就是一個關于婚姻的比喻,這個比喻在書中也有提到:
“慎明道:‘關于Bertie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小姐道:‘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鴻漸,是不是?’”
其實從這本小說來看,不只是婚姻像鳥籠或者圍困的城堡,工作以及許多其他的人生選擇都如圍城一般,沒進去的時候滿懷希望,進去了以后又后悔得想出來,比如方鴻漸失戀后決定去三閭大學,后來又決定回上海,在這兩處他都發表過類似的感慨。
此外,在談及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的時候,作者把人對人的了解比作開無線電:
“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臺半句京戲,西一個電臺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啦,半句昆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個破碎的片段,在它本電臺廣播的節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鬧。你只要認定一個電臺聽下去,就了解它的意義。”
這個比喻無疑十分恰當。路過我們生命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故事電臺,有屬于他們的喜怒哀樂、悲傷無奈,關鍵在于我們愿不愿意聽下去,只要愿意去了解,那么彼此之間的緣分必定不淺。
《圍城》這個故事的意義,遠遠不止其中的情與愛,但最能打動人心,令人念念不忘,又回旋耳邊的,卻又是這些說不明也道不盡的情,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