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都很困惑。為什么父母對學習、上大學那么那么看重,以至于很多面臨中考、高考的孩子,除了學習,其他什么活都不用干。上到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洗碗、打掃衛生等;下到照顧自己的獨立行為,如整理書包、削蘋果等,一概不需要自己動手。爸媽會反復強調,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別的什么都不用做。
父母對兒女的期盼是好事,是他們對孩子愛的表現。因為他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是改變命運的最強有力的工具。然而,孩子們理解這一份苦心嗎?
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出現叛逆的情況,他們可能拒絕與家長溝通,可能拒絕學習,可能拒絕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孩子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渴望可以自己掌握命運。孩子們覺得上學枯燥乏味,之所以能繼續坐在教室里完全是因為還沒有脫離父母的監控,他們急切地期待離巢的日子,不管是在其他城市上學還是打工。
然而,孩子們還不清楚,家長又沒有解釋的是,我們到底為什么要上學,要讀書。
常見的說法是,讀書是為了今后找個好工作,既輕松又賺錢,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學習為了金錢和榮譽,給孩子灌輸這種思想的大部分是工薪家庭,他們的家庭生活本不富裕,家長們省吃儉用,但為了培養一個高材生不惜花費高額的培訓費用。那么,以這樣的方式來誘惑和激勵的孩子,學習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樂趣。不管畢業后的成就如何,他都不太愿意繼續投入時間去學習,最終導致競爭力越來越低。更嚴重的是,孩子會害怕挑戰,他們無法放下已經擁有的東西去冒險開拓新領域,錯失一個又一個可能會讓他們更富有,展示更高價值的機會。
還有一種說法是,學習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在現有的體質下,很少會有家長將這樣的觀點灌輸給孩子,因為所學的知識點和內容,確實沒有什么意思。背誦、背誦、背誦,做題、做題、做題。除此之外,好像所學并沒有在生活中起到什么指導性的意義或提供什么實用的方法。這時候,就要看家長的本事了。家長需要發現孩子的好奇心,需要用有趣的方法教導孩子。
我家孩子學習漢字完全是好奇心驅使。那時候她4歲多,喜歡奧特曼,于是在看電視的時候,根據字幕自學成才。每天給她讀繪本的時候,她會盯著上面僅有為數不多的字。因為她發現了文字和發音一一對應的規律,她好奇他們之間的關系,久而久之就學會了很多。好奇是最好的學習驅動力。
還有一個關于興趣的例子。就在我剛才經過樓下院子的時候,一個媽媽帶著一個7歲左右的孩子打羽毛球。這本來沒什么值得拿出來分享的,很多院子里都有這樣的一幕。但當我走近她們的時候,聽到了下面的話。
媽媽:這次我們不按照十進位來數數,我們來說反義詞。
孩子:好。
媽媽:那我先發球了。又高又遠。
孩子:又低又近。
媽媽:又黑又瘦。(這就是在說孩子的特點啊)
孩子:又白又胖。
媽媽:又粗又大。
孩子沒接住球,于是比賽重新開始,這次是孩子出題了。
孩子:誒,咱們來用一邊一邊造句。一邊看電視。
媽媽:一邊摳腳丫。
哈哈哈哈,孩子笑得坐在了地上,我都被這媽媽雷人的句子折服了。不過,這種學習一定很有趣,孩子和媽媽的也都非常開心。我想,這個孩子是幸福的,她的媽媽會想方設法把想教給孩子的知識融入到游戲中。也許她們能做到為快樂而學。
其實,學習的過程就是我們鍛煉大腦的過程。想象一下,現代社會,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體力勞動,在不遠的將來,機器會完全替代體力勞動和大部分腦力勞動,那時候我們該何去何從。
有的同學可能會反駁,背誦課文有什么可以鍛煉的。其實,你背誦的東西就是巨人的肩膀,想要站得高,一定要借助這些巨人。有了前人的傳承才有了后人的發展和創新。
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記憶的重要性。如果我現在給你隨機出10個數字,
4.6.2.58.3.1.5.9.6
你在看一遍后,大腦是不是能完全記住。大部分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但如果我出的這個數字,剛好是你手機號碼的前10位,那么是不是就能做到一遍就記住,而且過目不忘了。所以說,當你頭腦里有了一定數量的基礎知識,那么你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可以和已知產生連接,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當你有一天需要運用的時候,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冒出來。
我們并不知道以后會用到什么知識,所以,多學點總是好的,萬一追女朋友的時候,話不投機可多尷尬啊。
因此,為什么學習很重要,原因包括追求自我價值體現(財富或地位,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不能說核心驅動力),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增添生活的樂趣,為了讓大腦更高效地運轉,也為了在關鍵時候不掉鏈子。
你更喜歡哪個原因呢?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