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學校教師群里看到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自己所任教的兩個班剛好處在十四個班級的中等位置上。感覺不大滿意,但也只能是如此的了。“幸好,只是教兩個班。”我在心里對自己說。
想起來,自己是愧對這些學生的,這三年,因為參加某項目培訓(三年期),自己的外出學習較多,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狀態。
特別是今年,又多了一個崗位培訓(一年期),外出更多了。加上平時的一些諸如開會等事務,雖然也盡量調好課,不過學生的自覺性較差,使他們在潛意識里對本科目的學習松懈了下來。而且,因為多種原因,我自己倒是被逼松弛下來了。
這一兩年,學校里與教學無直接關系的“雜事”確實太多了,從“學校章程”到“一訓三風”,從“特色文化”到推進教育現代化,還有“創文明縣城”、“創市文明校園”“縣十大文明校園評比”等多項的檢查評估,這些大多與我有直接聯系,對教學也有一定的沖擊。所以,自己的班不是最差的,也應該感到慶幸了。
也因為這樣,我連續兩年謝絕了學校安排我擔任畢業班教學的任務。但回顧這學年的教學,我對自己是不滿意的。我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我對學生的寬容近于放縱,對自己的一些管理措施未能有力執行,等等。
所有這些,都影響了我在學年開始定下的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的目標的實現。一學年過去了,很多學生的課堂常規還沒有做到,更別說良好的學習習慣了。
我們知道,教學是師生互相交往的過程。這個交往中,我們習慣把一些責任只是單向地推向學生,而沒有好好反思自己。
比如,課堂教學不理想,學習成績不好,教師多是覺得學生基礎差,課堂紀律不好,沒有完成課外作業等學習任務……是的,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孩子特別是農村的留守孩子學習上進心和自覺性欠佳,但這也不全怪學生,在這方面我們的教師就沒責任?教師就不能在自己的范圍內有更好的作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說,雖然你無法在相互依賴的交往中和統合綜效的過程中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但還是有很多事情都在你的影響圈范圍內……避開那些消極的力量,發現并利用別人的優勢。
書中的一個關于教師要善于改變自己的一個例子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也促使了我的深深思考:要勇于改變自己――
在英國的一所學校里,有一臺電腦意外地出現了程序錯誤,結果在登記學習成績時,把一個“優等生”班記錄成了“差生”班,把一個“差生”班記錄成了“優等生”班。
這份報告是每年開學時決定教師對學生看法的首要參考。當校方終于在五個半月之后發現這一錯誤時,決定不向任何人透露情況,并再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優等生”的智商測試成績出現了明顯下降,因為別人都把他們當作頭腦愚笨、不合作、難以管教的學生—-教師的想法變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不過,所謂的“差生”的成績卻有所提高,因為他們被當作聰明的學生對待,教師的熱情、希望、樂觀態度和興奮心情都反映出對這些學生的極高期望和評價。
校方問這些教師,開學初的幾個星期情況如何,他們答道:“不知怎么回事我們的方法不奏效,所以只好改變。”既然電腦信息顯示這些孩子是聰明的,那么如果進展不順,就一定是教學方法出了問題,所以這些教師才會積極主動地改進方法,在自己的影響圈內做出努力。事實證明,表面上的學習障礙其實是教師的死板僵化造成的。
歌德說:“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和應有的成就期許之,他定能不負所望。”
我想,我也要作出改變了,就在即將到來的新學年。
我會許以他們期望,以他們的潛能和應有的成就。每個生命都有無限可能。我要讓他們明白這一點,也要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體現這一點。給他們以足夠的自信心,勇敢地去嘗試,去發現更好的自己。
我要多鼓勵,從學校,從身邊,從教師自身等尋找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例子和故事。(關鍵詞:以事例鼓勵)方式有:身邊故事,社會動態,名人故事等等。
我會改進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學有用的物理。要讓課堂內容豐富起來,而不只是應對考試。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觀察、分析推理能力,教給他們方法,包括物理科學方法、學習方法等。
還要開闊學生眼界,把一些社會、生活事例,科學前沿等引入課堂。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改進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改進作業的內容、布置與評改,等等。(關鍵詞:立足學生發展,豐富課堂教學,提升核心素養)
我要嘗試創造有溫度的課堂。注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我會關注學生的言行,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和情感表現,體現一種人文的關懷,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綜合發展著眼,注重學生“人”的發展,而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關鍵詞:情感關注,人文關懷)
我還要與學生共成長。我也要給自己以成長的承諾,要身體力行地為學生做好榜樣,以學校的辦學理念――做更好的自己來與學生共勉。堅持閱讀、思考,還要做課堂反思和記錄,在邊教邊學中使自己一直走在成長的路上。
新學年,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