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與地球大小不相上下的白矮星,
和太陽差不多重,
那么白矮星是怎樣保證高密度的呢?”
這個問題你能回答得上來嗎?
恐怕大部分父母都會如我一樣一臉懵吧,每個字都認識,但卻回答不了。
而這,是陜西西安的10歲男孩李睢相,
正在創作的天文科普書《夜之光》中的一段文字。
他從去年暑假開始寫這本書,目前已經寫了兩萬多字。
他希望這本書能用有趣的方式,給小朋友們科普天文知識。?
李睢相從小喜歡閱讀,尤其酷愛天文和化學方面的知識。
他還把自學的化學知識改編成漫畫,
目前已經完成第一章《從甲烷到亞油酸的那些事》的創作。
談到未來,李睢相希望長大以后,
可以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人,
能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這個侃侃而談的自信男孩,
眼中有著掩藏不住的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正如有網友評論說:“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當孩子們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的時候,
學習才不會是一種負擔,
而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幸福。
01
熱愛,學習的內在動力
15歲江西男孩黃鑫軻,從小就特別喜歡足球。
12歲時,他通過選拔,進入歐洲知名足球俱樂部,目前正在西班牙馬德里接受訓練。
黃鑫軻在宜春上小學時,就進入學校的足球興趣班。
他的足球天賦得到了教練的肯定。
在教練的推薦下,黃鑫軻的爸爸輾轉帶著他去江蘇和廣東繼續訓練。
隨著黃鑫軻的成長,他的足球技能越來越強。
爸爸又帶他去北京國奧越野俱樂部,
就這樣黃鑫軻的足球舞臺越來越大。
即使黃鑫軻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爸爸依然拿出全部積蓄,
甚至欠下外債,
支持兒子能夠把熱愛的足球運動當成一生的事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領域,
能否堅持在喜歡的領域深耕下去,
關系孩子的未來走向。
上個月,演員黃磊的妻子孫莉,在微博上寫道:
“距離上次水中之書的演出已經有三年了,后天就要在舞臺上見到十五歲的水兒,加油寶貝。”
多多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影響,特別喜歡舞臺。
從跟著父母在劇場玩,到三歲時上臺表演,
多多不僅一點沒有怯場,反而時刻向往著能成為舞臺上的主角。
直到三年前,
多多終于成為賴聲川創作的話劇《水中之書》中的少女水兒,
她把水兒的靈動與可愛演繹得特別到位,
讓黃磊夫妻倆十分欣慰。
就像黃磊當年小時候,他的父母在江西話劇院工作,
他就經常在舞臺上玩耍。
有一回,演出中需要一個女孩。
黃磊就被父母男扮女裝帶上了臺。
雖然黃磊回憶,說小時候喜歡話劇表演,
就是沖著演出結束后,叔叔阿姨撒向舞臺的糖。
但是這份對話劇表演的熱愛,
卻早已深深地烙進他的生命里。
因為熱愛話劇,黃磊成為烏鎮戲劇節的發起人。
也因為熱愛話劇,多多小小年紀,
就敢站在舞臺的中央,展示自己的話劇表演魅力。
02
因為熱愛所以愿意堅持,
哪怕遇到再多困難險阻,依然初心不改。
這才是孩子們成長中最大的幸運。
呵護孩子的熱愛,是父母的職責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所在。
喜歡在某個領域投注更多的興趣,
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表現中,發現孩子的這份天賦。
更重要的是,父母懂得呵護孩子的這份熱愛,在行動上支持孩子。
首先,適當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剛看到一位媽媽給開學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制定的暑假計劃表。
很多人驚呼:“老師看了都要窒息!”
從早上7點起床,到晚上10點就寢。
一天的15個小時內,除了每頓飯的20分鐘,
其余時間都被無縫切割成各學科的學習時間。
沒有玩耍的時間,沒有自主的時間。
父母這樣的計劃表,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機器人嗎?
何況機器人還有保養的時間呢!
即使再熱愛學習的孩子,
也會在這樣高密度的計劃表下,喪失學習興趣,
更何談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呢?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孩子一開始必須通過對生活的熱愛來獲得知識,
隨后他們會脫離生活去求得知識,
再往后他們又會帶著成熟的智慧,
重返自己更為充實的生活。
學校的知識學習是孩子的職責沒有錯,但是父母不能讓孩子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科學習上,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畢竟,再有天賦和理想的孩子,
如果沒有時間和空間自由發展,
怎么可能把這份熱愛堅持下去呢?
其次,引導孩子把熱愛當成人生追求。
作為進化論的奠基人,
達爾文小時候就喜歡各種花草樹木、鳥雀蟲魚。
他收集礦石、捕捉昆蟲、觀察鳥類的習性,
每天樂此不疲地沉浸在大自然中。
達爾文的媽媽非常喜歡栽培花卉和果樹,
對達爾文提出來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
總能耐心地回答,
并且不吝表揚他的奇思妙想。
有一天,在倫敦郊外的樹林里,
達爾文圍著一棵老樹轉悠。
他突然發現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蠕動。
他急忙剝開樹皮,把兩只奇特的甲蟲抓在手中。
這個時候,樹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蟲,
達爾文迅速把手里的甲蟲塞進嘴里,
伸手把第三只甲蟲抓到,
直到嘴里被甲蟲蟄得又麻又痛,
才張口把甲蟲吐了出來。
正是這樣堅持長期探索,達爾文把這份對生物學的熱愛,作為一生的追求。才讓他提出的“生物進化論”成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父母要給足孩子鼓勵和尊重,
引導孩子在喜歡的領域堅持下去,
說不定孩子將來真的會成為某個領域的行家呢。
03
因為熱愛,所以愿意堅持
知乎上有位叫“弦歌緩緩”的高中老師,
講述在今年的5月26日,高三的一位超級學霸,用了一整晚的時間,觀察、拍攝“超級月亮邂逅月全食”的過程,
并且一條一條更新著朋友圈。
而學霸的父母,一點都沒有因為臨近高考,
孩子卻用一整晚的時間去拍月亮而焦慮。
他們反而轉發兒子的朋友圈,
并且配文說:“跟著兒子,追逐星辰大海。”
父母對孩子的這份熱愛的支持,
會讓孩子更有底氣去追求,
讓孩子沉浸在熱愛中孜孜不倦。
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
人是積極的有機體,
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
他們將人的行為,
分為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
自我決定行為,就是個體主動愿意去做的行為。
比如玩自己喜歡的游戲,看自己喜歡的書。
此時,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發揮能動作用。
這種能動性可以激勵和維持個體的行為。
所以當我們玩游戲時,可以連續玩很久,以至于忘了時間。
非自我決定行為則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
表現為不得不做。
一旦刺激停止,個體動機也就相應停止。
比如對于有些孩子來說,學習是非自我決定行為。很多人在離開高中之后,就再也不會主動學習。
對于教育來說,
促進自我決定行為非常重要。
每個孩子都會有喜歡的領域,
因為喜歡而愿意堅持。
更因為堅持,這份努力就會閃閃發光。
期待孩子們都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
找到自我的價值,更找到可期的未來。